摘要:乾隆八十岁那年,最后一次给富察皇后写诗:。乾隆三十年,他第四次南巡,路过济南时,他再次忆起富察皇后,在诗中写道:。

公元1748年三月十一日的深夜,在济南前往德州的途中,病入膏肓的富察皇后即将走入生命的尽头,两个月前,她再一次经历了丧子之痛。到了德州水次,在运河上的御舟中,富察皇后偶然听得几个妃子的谗言,伤心之下落水。

经历了这场惊悸,富察皇后彻底被打垮了,病入膏肓的她即将走入生命的尽头。深夜亥时,富察皇后带着失子之痛,与对夫妻离心的痛苦时年37岁。

这是影视剧《如懿传》中的一幕。

对于富察皇后的离世,乾隆皇帝表现得无比悲恸。

《如懿传》以乾隆继后如懿为女主,主要讲述她与乾隆从少年时的两情相悦逐渐走向情感的"末路"。

这其中,通过女主的视角,后宫中多位后妃的凄惨遭遇,将乾隆皇帝的冷漠、无情、虚伪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对曾经两小无猜的眷侣最终走向决裂。

这部剧中的富察皇后,名琅璍,她并非乾隆皇帝心中的皇后人选,虽被乾隆尊重,但自始至终都未曾走入他的心中。

由于残酷的后宫倾轧,她的两个儿子皆早逝,又与深爱的丈夫——乾隆离心,被他厌弃,她在这一系列沉重的打击下一病不起,最终在乾隆北巡途中凄凉地死去。

她死去后,乾隆皇帝又"悔"又"痛",而他似乎忘记了,就在不久前,他不仅拒绝了她临终前唤她闺名的请求,还说了许多冷漠诛心的话,这些冰冷的话语,最终断送了富察皇后的求生意念,使她死于伤心绝望之中。

此后的剧情,为了富察皇后之死,纯妃无辜受到牵连,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 被他猜忌,在惊惧悲愤之中逝去。

愉妃海兰对他这一系列"深情"之举十分不屑,认为富察皇后活着的时候受到那等猜忌,人死后却故作深情,令人不齿。

在这部影视剧中,乾隆皇帝的"深情"的确有着毋庸置疑的"虚伪"、"作秀"成分。

但在真实的历史中,乾隆皇帝的这份深情却是真挚而长久的。

一、子以母贵

富察皇后16岁嫁于时为宝亲王的乾隆,婚后二人感情甚笃,这从乾隆的子女出生情况可窥得一些信息。从公元1727年(雍正五年)成婚,到公元1748年去世,这21年的夫妻生活中,乾隆共有13个子女出生,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可知,在乾隆这13个子女之中,有四位是富察皇后所生:尚未来得及命名便夭折的皇长女、皇次子永琏、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皇七子永琮。

乾隆活了89岁,终其一生,有记载的嫔妃多达41位。

与乾隆的其他后妃相比,富察皇后生育较多,说明乾隆皇帝常留宿于富察皇后处,夫妻感情和睦。

在古代,大多数情况下是母以子贵,子以母贵的情况不算常见。

但在富察皇后这里,很显然属于后者。

因为乾隆对她的宠爱,曾在自己还很年轻的时候就秘立其子永琏为皇太子,因为在他心中,这是他的嫡子,是他所爱之人生下的孩子,理当继承他的一切。所以早早立下,以防其位被他人窃取。

此外,乾隆还对富察皇后所生的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十分偏爱,这一点在《如懿传》中也有鲜明的体现。

二、惠及其族

富察皇后为满州镶黄旗人,生于公元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清宫词》称其家族:"列戟通侯十四人,外家恩泽古无伦"。

这项记载可以看出,其家族是清朝最为鼎盛的家族之一。

其家庭成员如下表所示。

在许多影视剧和小说中,乾隆之所以宠爱福康安,是因为他是自己的私生子。这其实完全是无稽之谈。

乾隆宠爱福康安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1)福康安自身才华出众,可以重用;

(2)福康安的姑姑是富察皇后,乾隆爱屋及乌,对她的娘家人给予了更多的偏爱;

(3)福康安是傅恒的儿子,而傅恒是乾隆最为得力的助手,所以出于这一层原因,对他委以重任,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为她写诗

乾隆是个很有文化修养的皇帝,很多影视剧对他这一形象也不遗余力地加工宣扬。比如《还珠格格》中的乾隆,有事没事儿便在宫中写字、赏画,与紫薇对弈。

他与夏雨荷之所以能够定情,也是仰慕彼此的才学。

影视剧敢这么编,当然也是有历史依据的。

据记载,乾隆一生共写有44000 多首诗,题材很多,内容也相当广泛。

虽然佳作不多,但这个数量足以看得出他对诗歌的热爱。

相比较而言,这些诗歌中,他所写的悼亡诗是他最具真情和艺术性的诗作。

而在乾隆众多嫔妃之中,能够有幸成为他悼亡诗"女主"的只有三位。其中,对富察皇后写的悼亡诗最多,也最为深情。

"……夏日冬之夜,归于纵有期。

半生成永诀,一见定何时。

袆服惊空设,兰帷此尚垂。

回思相对坐,忍泪惜娇儿……"

这一刻,乾隆似乎已经不是一个君临天下的帝王,而是一个失去了爱妻的普通男子。

自此以后,乾隆多次南巡,路过济南时,为避免触景伤情,他都选择绕道而行,坚持不入济南城。

这一细节在影视剧《还珠格格》中,成为乾隆向紫薇解释为何当初与其母夏雨荷一别后再未去济南寻她的理由。

乾隆三十年,他第四次南巡,路过济南时,他再次忆起富察皇后,在诗中写道:

"济南四度不入城,恐防一人百悲生。

春三月昔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

平心而论,这首诗写得不算出色,但其中蕴含的感情却是真挚的。

此时,距离富察皇后去世已过了17年,他依然"恨未平",可见富察皇后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他对富察皇后的深切缅怀,甚至持续到他离开这个世界。

乾隆八十岁那年,最后一次给富察皇后写诗:

"平生难尽述,百岁妄希延。

夏日冬之夜,远期只廿年。"

在这首诗中,他对富察皇后说着:我并不想活到100岁,只想和你早点团聚。你等等我,最多二十年,我们就能再见了。

这种"唠家常"似的平淡诉说,却饱含着他的深情。

一个八十岁的老者,虽然已是垂暮之年,仍旧对发妻念念不忘,期待着早日泉下相聚。

这放在普通人身上都是无比真挚动人的感情,更何况是一个掌握天下,富有四海的帝王。

《如懿传》中,老迈的乾隆颤巍巍地从盒子里拿出一缕如懿的头发,然后陷入对如懿的沉沉思念。

在历史上,如若乾隆真的有如此雅趣,那么他所拿的头发只能是一个人的,那就是富察皇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