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飞哥采风另一种意境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人们在提到“汉初三杰”的时候,往往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萧何的治国理政之能;韩信的跨马征战沙场之功;张良的端坐中军帐,“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的战略家形象。而事实上,张良也确实是个极端聪明的人,这样的人往往能从别人无法觉察的事情上感知到危险,而这样的先见之明使得他在一个生死抉择中,找到了最明智的选择,从而在步步危机中寻觅到了生机,成功的化险为夷。
汉朝建立之初,刘邦对功臣进行了论功行赏,张良得到的是齐地三万户的封赏。但是张良却是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刘邦的赏赐,他只向刘邦讨了留县这样一个小县城作为自己的属地。众所周知,刘邦的赏赐是多么的诱人,那可是一个富甲一方的好地方,岂是留县这样一个不入流的小地方可以比拟的?张良为什么会一口拒绝富饶的齐地,而选择留县这样一个贫瘠的小县呢?
其实,原因再简单不过了,这是刘邦以退为进的试探之招。机警的张良岂能上当,这可是关乎生命的大事啊。
刘邦在对功臣进行封赏的时候,得到重赏的往往都是那些很早就追随于他的人,而这其中又以沛县人居多,最高的封赏也只不过是侯爵一类。此时的刘邦岁有“非刘氏不得封王”的想法,只不过还不到明确表露出来的时候而已。还有就是,在刘邦的心中,非沛县就跟随与他的人就都是外人。可想而知,要想获得他的信任是多么的困难。
在这一点上,刘邦虽没有明说,但是和他共事多年的张良,已然是了然于胸。刘邦把最肥硕的齐地三万户给张良,表面上看,那确实是对张良最合适不过的赏赐了,但是仔细品味之后不难发现,这其实是对张良的极度不信任。
刘邦为什么会不信任张良呢?这其中的因素很多。虽说张良也是很早就追随了刘邦,但是在早期张良却不是刘邦的人,甚至可以说是刘邦对手的人。
张良的父亲和祖父都是韩国的大臣。就在项羽叔侄召集的义军商讨大会上,张良向项梁建议道:你看,你已经里了项羽为接班人了,这时候应该为他多找些帮手吧。选择韩国是群龙无首,是不是要找个人来统领他们?我看在那么多的公子中,衡阳君成是最成器的,不如立他为韩王吧。这样,日后楚王就会多个帮手。
多方考虑后,项梁采纳了张良的建议,并且任命张良为韩国丞相。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张良开始是韩王的人,而后才是刘邦的人。就是后来刘邦去属地就任汉王之时,张良也没有跟随刘邦去往汉中,而是继续选择为韩王效劳。这些都说明张良最初并没有跟随刘邦。
建国后的刘邦。开始了他的“卸磨杀驴”表演,许多当年曾追随项羽的臣子都被诛杀,而不是他所信任的人的兵权也被逐步收回,这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韩信了,在刘邦与项羽决胜一战之时,是韩信帮他击败项羽。而在项羽兵败不久,韩信就被打发到了楚国,并彻底的拿掉了他的兵权。实际上,这就是不信任的最直接表现,为了防止韩信背叛于他,就让他离开他最能施展才华的地盘,这样才能稍加安心。
这一切,作为旁观者清的张良是看的一清二楚,而对于刘邦就看得更加透彻了。直到后来韩信被妄杀,张良都没有多一次嘴。因为这已不是他能掺和的时候了,毕竟刘家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将江山永久的留在刘家手中。
自古,在皇帝面前摆谱以功自持的人,往往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可以把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的人物,比如曹操这样的;一种就脑袋锈逗了的,顶级找死的,像年羹尧这样的。像张良这样的超级人才,怎么可能做得出来这样愚不可及的事?拒绝封侯赏赐也就理所当然了。但是,皇帝金口一开,给你的赏赐你不要也是不能够的。怎么抉择,也就成了张良何去何从的关键。
那么,有那么多的地方可以去选择,为什么张良偏偏就选择留县呢?其实,细心的人可能就会注意到,留县就是张良与刘邦最初相遇之地,这个意义也是非同凡响,意思就是,我哪里来的你就让我回到哪里去吧,我不会和你产生冲突的;其二,留县的留还有一语双关之一--留者,留也,字里也有祈求刘邦把他留下的意思。凭借着刘邦的帝王之谋,这些他都不难被领会出来。于是,刘邦默许了张良的请求,从此,你我太平无事。而自此之后张良再也不为刘邦出谋献策,因为有一个萧何足也。
毕竟,张良和萧何擅长的领域也是不同的,运筹帷幄决胜战场是他的专长,而到了天下太平之时,这些个专长不但没有了施展的地方,反而还会成为统治者眼中的威胁。智者就会早虑,什么时候我该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会考虑的一清二楚,所以张良的留县之选实在是再为明智不过的选择了。
我是新不二说,欢迎关注。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