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飛哥採風另一種意境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人們在提到“漢初三傑”的時候,往往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蕭何的治國理政之能;韓信的跨馬征戰沙場之功;張良的端坐中軍帳,“運籌帷幄而決勝千里”的戰略家形象。而事實上,張良也確實是個極端聰明的人,這樣的人往往能從別人無法覺察的事情上感知到危險,而這樣的先見之明使得他在一個生死抉擇中,找到了最明智的選擇,從而在步步危機中尋覓到了生機,成功的化險爲夷。
漢朝建立之初,劉邦對功臣進行了論功行賞,張良得到的是齊地三萬戶的封賞。但是張良卻是毫不猶豫的拒絕了劉邦的賞賜,他只向劉邦討了留縣這樣一個小縣城作爲自己的屬地。衆所周知,劉邦的賞賜是多麼的誘人,那可是一個富甲一方的好地方,豈是留縣這樣一個不入流的小地方可以比擬的?張良爲什麼會一口拒絕富饒的齊地,而選擇留縣這樣一個貧瘠的小縣呢?
其實,原因再簡單不過了,這是劉邦以退爲進的試探之招。機警的張良豈能上當,這可是關乎生命的大事啊。
劉邦在對功臣進行封賞的時候,得到重賞的往往都是那些很早就追隨於他的人,而這其中又以沛縣人居多,最高的封賞也只不過是侯爵一類。此時的劉邦歲有“非劉氏不得封王”的想法,只不過還不到明確表露出來的時候而已。還有就是,在劉邦的心中,非沛縣就跟隨與他的人就都是外人。可想而知,要想獲得他的信任是多麼的困難。
在這一點上,劉邦雖沒有明說,但是和他共事多年的張良,已然是瞭然於胸。劉邦把最肥碩的齊地三萬戶給張良,表面上看,那確實是對張良最合適不過的賞賜了,但是仔細品味之後不難發現,這其實是對張良的極度不信任。
劉邦爲什麼會不信任張良呢?這其中的因素很多。雖說張良也是很早就追隨了劉邦,但是在早期張良卻不是劉邦的人,甚至可以說是劉邦對手的人。
張良的父親和祖父都是韓國的大臣。就在項羽叔侄召集的義軍商討大會上,張良向項梁建議道:你看,你已經裏了項羽爲接班人了,這時候應該爲他多找些幫手吧。選擇韓國是羣龍無首,是不是要找個人來統領他們?我看在那麼多的公子中,衡陽君成是最成器的,不如立他爲韓王吧。這樣,日後楚王就會多個幫手。
多方考慮後,項梁採納了張良的建議,並且任命張良爲韓國丞相。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張良開始是韓王的人,而後纔是劉邦的人。就是後來劉邦去屬地就任漢王之時,張良也沒有跟隨劉邦去往漢中,而是繼續選擇爲韓王效勞。這些都說明張良最初並沒有跟隨劉邦。
建國後的劉邦。開始了他的“卸磨殺驢”表演,許多當年曾追隨項羽的臣子都被誅殺,而不是他所信任的人的兵權也被逐步收回,這其中最爲有名的當屬韓信了,在劉邦與項羽決勝一戰之時,是韓信幫他擊敗項羽。而在項羽兵敗不久,韓信就被打發到了楚國,並徹底的拿掉了他的兵權。實際上,這就是不信任的最直接表現,爲了防止韓信背叛於他,就讓他離開他最能施展才華的地盤,這樣才能稍加安心。
這一切,作爲旁觀者清的張良是看的一清二楚,而對於劉邦就看得更加透徹了。直到後來韓信被妄殺,張良都沒有多一次嘴。因爲這已不是他能摻和的時候了,畢竟劉家是要想盡一切辦法將江山永久的留在劉家手中。
自古,在皇帝面前擺譜以功自持的人,往往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可以把皇帝玩弄於股掌之間的人物,比如曹操這樣的;一種就腦袋鏽逗了的,頂級找死的,像年羹堯這樣的。像張良這樣的超級人才,怎麼可能做得出來這樣愚不可及的事?拒絕封侯賞賜也就理所當然了。但是,皇帝金口一開,給你的賞賜你不要也是不能夠的。怎麼抉擇,也就成了張良何去何從的關鍵。
那麼,有那麼多的地方可以去選擇,爲什麼張良偏偏就選擇留縣呢?其實,細心的人可能就會注意到,留縣就是張良與劉邦最初相遇之地,這個意義也是非同凡響,意思就是,我哪裏來的你就讓我回到哪裏去吧,我不會和你產生衝突的;其二,留縣的留還有一語雙關之一--留者,留也,字裏也有祈求劉邦把他留下的意思。憑藉着劉邦的帝王之謀,這些他都不難被領會出來。於是,劉邦默許了張良的請求,從此,你我太平無事。而自此之後張良再也不爲劉邦出謀獻策,因爲有一個蕭何足也。
畢竟,張良和蕭何擅長的領域也是不同的,運籌帷幄決勝戰場是他的專長,而到了天下太平之時,這些個專長不但沒有了施展的地方,反而還會成爲統治者眼中的威脅。智者就會早慮,什麼時候我該說什麼話,做什麼事都會考慮的一清二楚,所以張良的留縣之選實在是再爲明智不過的選擇了。
我是新不二說,歡迎關注。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