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经历了周穆王时期的涂山会盟,天下诸侯大多还是凝聚在周天子的周围,周王朝的统治依然呈现稳固格局。周穆王是个爱玩的君主,除了西行去见西王母,还在东边地区巡游过数年,好战的周穆王虽将王朝政治发展到巅峰时刻,可是另外一个方面也极大的损耗了周王室的财力和人力,到继任者周恭王执政的时候,周恭王面对国库空虚的情况,只有对国家策略进行调整,尤其是改变周昭王和周穆王所推行的对外征伐之策,大力裁减军队,推行和平之策,努力发展国家经济。
这个时期的经济变革非常剧烈,周恭王为增加财政收入,甚至推行“土地国有,分封臣下”,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和私有化,这种政策一方面为周王室积累了一定财富,另外一方面则纵容了诸侯臣国的发展壮大,为后来的周懿王埋下了祸根。周懿王的性格较为懦弱,对朝政的管理呈现失控的格局,由于土地自由买卖的发展,导致诸侯朝臣对周天子的权威产生怀疑,这即导致诸侯朝臣犹如中毒一般,拼命的夺取土地和财富,这是对后世春秋战国为土地而发动战争的一个源起。
周懿王的朝政即是可想而知,更为危险的则是外部侵扰不断加强,犬戎等部族多年之间数次侵略周国,一度兵临镐京都城。这即说明周懿王时期的西周军力已经大为削弱,对西部犬戎部族的威慑力也不再如前,至少与周穆王时代是无法相比的,就更别说成康之际了。周懿王显然对朝政之衰局非常清晰,史书中记载其也曾在发动内政变革,即想用加强刑法的方式扭转朝政衰局和诸侯臣子的腐朽之习。
所谓天有不测风云,在西方也有类似的说法,即是当你悲惨的时候,人们会将你有的也全部夺走。《史记》载:“七年,厉王生,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人祸+天灾,周懿王苦也。朝政衰败之局无法扭转,周懿王终究没有办法抵御外部戎狄部族的逼迫,选择迁徙都城到了槐里。这可能成为周王室家族中的某种悲剧,也是一种容易被王族们视为羞辱的事情,这可能就成为此后太子姬燮没有顺理成章即位,而是周孝王以周懿王的弟弟的身份即位的诱因。
周孝王的上位本身可能是周懿王受制于戎狄的影响,所以周孝王才要频繁对戎狄作战,无非是要赢得支持其即位的贵族们的支持,当然终周孝王一生,虽然大力的打击了戎狄部族对周王朝的威胁,但始终没有将戎狄之患彻底清除,其对后世最大的成绩则是封非子于秦,谁也不知道这个非子所建立的秦地在数百年后将成为影响后世千年的超级大帝国,也将成为终结春秋战国和周王室的诸侯。
在这样复杂时代即位的周夷王,也就是那位之前被周孝王夺取王位的太子姬燮,他对这个时代的认知可能更多来自其周懿王的退却和周孝王的出击,两种相反的国策也就促成了周夷王矛盾的心理。周夷王既想要守护王室这来之不易的政权,通过改革各种国政来促成朝政之事的顺利推行,更也要以征伐来促成那些不朝贡周天子的诸侯和戎狄部族向周天子称臣,这样两手都要抓的政策,对呈现衰落的周王室自然会更加损耗国力。周天子在诸侯之间的那种威信和信赖感也就荡然无存。这是周夷王要在宫廷之中举行盟会的前因。
周夷王的这场盟会如果说是会盟,倒不如说是召集天下诸侯重申礼乐制度的大会,面对部分诸侯不再朝贡天子,面对戎狄部族频繁侵扰周天子,面对部分诸侯国君不尊天子号令,周夷王极度需要通过一个方式向诸侯列国示威。在这场盟会上,周夷王要的是诸侯列国友好相处,要减少互相侵扰的事情,要共同尊奉周天子。要表达天子的权威,周夷王选择了一种非常极端的方式,就是将不喜欢的齐国君主齐哀公以烹杀的方式当中处死,后世借口则是纪国国君纪炀侯,纪炀侯无非是成为周夷王树立权威的一个工具而已。
这场盟会,可谓血腥。而齐国与纪国的世仇,也是在这场盟会上结下。周夷王的权威树立了吗?不见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