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通过一些手段”篡改身份,明眼人都能看出,仝卓在当时只是一个学生的身份,以他的资源和人脉,是不可能打通当地户籍管理部门、教育部门、学校等各个关节,把篡改身份这件事做得天衣无缝。参与这起作弊事件的相关人员、涉及到身份证明或者学籍信息修改的部门,都会被严肃追责,可能部分人会因为渎职而有牢狱之灾。

  来源 | 学术志

  作者 | 梆博士

  2020年5月最后两天,仝卓真的火了,火的一塌糊涂,不过火的方式确实有点风险高,教育部都要来查老底了。

  说实话,大多数人可能确实不知道仝卓是谁,经过百度才发现是通过湖南卫视《声入人心》而走红的新晋流量小生。仝卓在某次直播时自爆“曾为了考上某大学,通过某些手段将自己往届生的身份更改为应届生”,此言一出便引发了舆论热议。一石激起千层浪,众多网友加入声讨、调查、举报的行列中。2020年5月29日晚,仝卓发布道歉信并称,自己已认识到深刻的错误,并向中央戏剧学校发出撤回学历和学籍的申请。目前,教育部已要求山西省教育厅、有关高校和中学开展调查。教育部表示,对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零容忍,此事虽时隔多年,但会坚决追查到底。

  2009年高考前,教育部发出了“五项禁令”,而其中之一就是“严禁骗取高考报名资格参加考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第七条也规定,教育考试机构、老师工作人员在考试过程中或在考试结束后发现通过伪造证件、证明、档案及其他材料获得考试资格、加分资格和考试成绩的,应当认定为考生实施了作弊行为。第十一条也针对作弊行为的后果做了相应规定称,即考生以作弊行为获得的考试成绩并由此取得相应的学位证书、学历证书以及其他学业证书、资格资质证书或者入学资格的,由证书颁发机关宣布证书无效。

  如果仝卓真的在入学过程中存在舞弊行为,对其本人来说被取消学位、学历证书算是较轻的处罚了,有可能在当年“操作”的过程中存在行贿、受贿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涉案人员均会受到惩罚。如此一来,便不是网友对其的不谅解,而是法律对其的不宽恕。

  很多人抱着利用高考改变命运的想法,寒窗苦读,只为了能从高考这个环节为自己的未来争取最大的收获,而如果有人从中作梗或抢占名额,则可能毁掉另一名考生的前途。例如前阶段轰动一时的“罗彩霞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其被冒用名字后的人生也从此变化,在大学毕业后连工作都无法找到,更别提是对未来的计划和憧憬。

  在高考公平这个问题上,关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底线问题,更是容不得半点含糊。仝卓在直播中可能有点随意并略带炫耀的说出了这一点,其实还是想增加自己的流量,但是这种炫耀和有点揭秘的心理挑逗,把自己卷进了漩涡。这个道歉虽然来了,但可惜还是晚了些。

  背后手段才是严查关键

  现在他虽然算是很诚恳的道歉了,但是此事发酵至此显然不是仝卓个人的问题,也不是他一人道歉就能结束的。仝卓略带神秘的炫耀自己,目的是在为自己拉动一些流量。但是“通过一些手段”篡改身份,明眼人都能看出,仝卓在当时只是一个学生的身份,以他的资源和人脉,是不可能打通当地户籍管理部门、教育部门、学校等各个关节,把篡改身份这件事做得天衣无缝。

  所以,修改应届生这个身份,看似简单,实际工作和牵涉到的部门可能非常复杂。可能涉及到修改身份证信息,比如出生证明,出生年月日,这样才能保证应届生18岁高中毕业。同时教育部门要修改从小学、初中到高三毕业的全套手续以及学籍证明,甚至成绩单都需要重新处理。这不是简单的一个考试就能完成。

  仝卓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可能后面是一个天量的工作量。思考一下,确实很需要“通过一些手段”。通过这种方式,换取应届生的入学考试机会,这个明显有违社会公平,同时也很可能伤害到了一起应考的同界别考生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绝对不是简单的道歉就能糊弄过去。教育部所说的“严查到底”,也就是看到了背后的危害,绝对不能含糊。参与这起作弊事件的相关人员、涉及到身份证明或者学籍信息修改的部门,都会被严肃追责,可能部分人会因为渎职而有牢狱之灾。对此不少网友都表示高考面前人人平等,公平不容挑战,希望做坏事的人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惩罚。

  当然,也有人从学校严格要求是应届生的角度来分析,认为是对往届生的不公平,但是这个问题是各个高校定位的不同,比如军校警校一般严格要求应届生报考,而艺术类表演类的部分高校也要求是应届生。这个就是政策规定和规则底限,只有大家都遵守同样的标准才能更规范和平等。这个问题不会影响仝卓作弊行为的性质,毕竟报考信息和个人身份作假是实锤的。当然,更需要严惩的是背后协助和办理假信息的相关人员,还社会公平与正义。

  本文来源:学术志

  作者:梆博士

  资料来源:新京报、封面新闻、搜狐教育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