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諸呂之亂過後,在開國功臣和劉氏皇族的合力之下,大權獨攬的呂氏一族被滅族。朝中大臣經過商議,決定擁立劉邦的四兒子代王劉恆爲皇帝。劉恆完全沒有參與平定諸呂之亂,與之相對的,齊王劉襄是第一個起兵伐呂的人,可以說是首功,而且他是劉邦的孫子,有繼承皇位的資格,那麼爲什麼最後坐上皇位的是劉恆而不是他呢?其實,這是一系列政治博弈的結果,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弄明白幾個問題纔行。

哪些人蔘與了新帝人選的決議?

根據《史記》的記載,決定新帝人選的人共有五個,分別是:周勃、陳平、灌嬰、張蒼和劉澤。周勃官居太尉,是這次平定諸呂之亂的總指揮,有資格參與決議;陳平官居丞相,是平定諸呂之亂的核心成員;灌嬰在這次平定諸呂之亂中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他的倒戈使得呂氏一族措手不及亂了分寸,周勃等人才有機會起事成功;張蒼,官居御史大夫,是朝廷重臣;劉澤,代表了皇族一派,是劉邦的遠親,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但是在皇族中德高望重,是當時在首都最有資格代表皇族的人。這五人,分別代表了開國功臣和劉氏皇族兩大勢力,這樣選出的皇帝,兩大勢力都能信服。


漢文帝

爲何要換皇帝?

其實發生諸呂之亂時,漢朝是由皇帝的,當時的皇帝是漢惠帝的兒子,叫劉弘。他和他的兄弟都是呂氏一手養大的,而且他這個皇帝是呂后立的。大臣們擔心他和他的兄弟和呂氏有感情,長大後會爲了呂氏報仇。於是污衊皇帝和他的幾個兄弟都不是漢惠帝的親兒子。既然皇帝是假的,那麼久需要選出一個新皇帝了。而且擁立個新皇帝,他們又能立個擁立之功,加官進爵豈不美哉。

高祖的兄弟不能選?

既然要選新皇帝,天下劉氏族人那麼多,該怎麼選呢?在當時來看,有資格繼承皇位的有三類人:高祖的兄弟、兒子以及孫子。接下來就是對人選進行排除了。首選被排除的是高祖的兄弟。

在當時,高祖的兄弟僅剩一人,那便是楚王劉交。在劉姓諸侯王中,劉交的年紀最大,政治經驗也是最豐富的的,畢竟是跟着劉邦從秦末起義一路過來的人,對於開國功臣們來說,這樣的人當皇帝會太強勢,皇帝一強勢,當臣子的就只能做孫子了,哪裏還能享受大權獨攬的快感?而對於劉氏諸侯王來說,強勢的皇帝肯定會對諸侯王嚴於管束,不能過無法無天的日子了。所以這個人選就此被PASS了。


劉襄

高祖的孫子不能選?

既然高祖的兄弟不行,那高祖的孫子呢?剛好諸呂之亂時起兵的齊王劉襄看起來挺優秀的。然而他被排除掉,很大原因正是因爲這次起義。

劉襄起義後,做的第一件事是派自己的郎中令去琅琊過拜見琅琊王劉澤說:“呂氏族人叛亂,齊王發兵想西進誅殺他們。齊王覺得自己太年輕,不熟悉征戰之事,願把整個封國託付給大王。大王從高帝那時起就是將軍,熟悉戰事。齊王不敢離開軍隊,就派臣請大王到臨淄去會見齊王商議大事,一起領兵西進平定關中之亂。”劉澤一聽,心中大喜,加上來人是劉襄的郎中令,於是深信不疑,跟着他去了齊國軍中。然後,他就被扣下了,然後派郎中令把琅琊過的兵全調出來,由他一人統帥。當然,劉襄會這麼做也是有原因的,因爲琅琊國的地是從原來齊國的封地上劃出去的,對於他來說,這本來就是他家的地,他現在把這裏的兵帶走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此舉顯然是把劉澤得罪了。

不過劉澤也不簡單,他看出來劉襄此舉是有意皇位,所以需要儘可能多的兵源。於是求見劉襄說:“齊悼惠王是高祖的長子,推求本源來說,你正是高皇帝的嫡長孫,有資格繼承皇位。如今大臣們還在猶不定,而我在劉氏中是最年長的,大臣來是等待我去決定大計的。如今你把我扣留在這裏,我也就不能有什麼作爲了,不如讓我入關計議大事。”劉襄估計已經開始做皇帝夢了,竟然真放劉澤走了。

到了決議新帝的時候,劉澤肯定會不遺餘力的反對劉襄這個人選的,加上敢起兵造反的人,肯定不是弱勢的人,這樣的皇帝不好掌控,於是開國功臣們也同意了將劉襄排除掉,既然高祖孫子輩裏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劉襄都被排除了,那沒理由考慮其他的皇孫了,畢竟他們最後給出人選的理由要讓人信服的。


漢文帝

高祖的兒子該選誰?

既然高祖的兄弟、孫子都排除了,就只能在高祖的兒子裏選擇了。

此時,高祖的兒子由於遭到呂后的迫害,只剩2人,一個是四皇子代王劉恆,另一個是七皇子淮南王劉長。淮南王劉長,在他很小的時候他母親就死了,於是他被抱入宮中由呂后撫養長大,呂后和他感情很好。剛剛滅了呂氏一族的功臣們,哪裏敢擁立這麼一位皇子做皇帝,到時候人家想爲呂氏報仇,把他們幾個都咔嚓了也是很可能的,這個人選PASS。

再來看看代王劉恆,他一輩子都過的謹小慎微,看上去挺弱勢,好控制。他母親也十分低調,不會發展成第二個呂后,這點更棒了。於是衆人一商量,就他了,於是找了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就忙着去迎立新帝了。

結語

歷史上很多事情就是這樣,某些人成功不是因爲他做對了什麼,而是因爲其他人做錯了太多。不過忠臣們也有看走眼的時候,這次他們就選出了一個有手段有心計的強勢皇帝,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