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这么一句话:
因为疫情在家,
把会炒的菜都炒了一遍,
剩下的只有吵架了……
八姑娘也深深体会到了,面对着有限的原料,想着怎么样可以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做菜和画画很像,都需要灵感(当然还有技术),如果没有灵感,先去找找灵感吧。

首先想到的就是达芬奇——

很多专家都猜测,说这幅《老人头像》就是老年达·芬奇的自画像。

达·芬奇作为历史上有名的 吃货 艺术家,是有目共睹的。

达芬奇喜欢做笔记,看到的、想到的都会画在、写在笔记里。

他驾鹤西去的时候,留了很多本笔记本,据说是有50-120本之多(这数字差的也太多了吧)。现在存世的,只剩下28本了……但是,就算28本,也完全不影响我们理解他,作为一名资深吃货的本质,因为这些笔记本里,不乏菜谱和食物购买清单。

他还和另一位 吃货 艺术家 波提切利在一起合开过一家名为“三只青蛙”的小餐馆,顾客可以从达·芬奇抄写的、波提切利画插图的菜单里点菜。

可能两个人觉得,把在艺术上的想象力发挥在美食里也不错吧,在锅里调配佐料和在画板上调配颜色应该很像吧……不过这家小餐厅很快就倒闭了(估计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的设计机械的图稿影响也挺大的)。

达·芬奇设计过不少机械,别以为他设计的都是高大上的机器,比如自动车、飞行器和坦克:

他还设计过好多使用的厨具呢,比如切蒜器、搅拌机、酒瓶塞、胡椒研磨器……

据说这是搅拌器(打碎机)

在大师看来,在做饭这件事情上,同样应该节省时间,增加效率。

做饭的效率需要提高,餐桌礼仪同样需要注意。

根据史学家卡洛斯·菲萨斯(Carlos Fisas)的说法,餐巾的使用就是达·芬奇想出来的。他在为米兰公爵工作的时候,发现那里的贵族在吃大餐的时候,用彩带把泡过油脂的活兔子拴在椅子下面,用来擦手。

桌子底下全都是一身油的兔子,蹦来蹦去……画面太美,不敢想象啊

达·芬奇觉得这也太“有碍观瞻”了,于是就给了每位客人一块布用来代替活兔子。

如此说来,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尤其应景:

据专家考证,在《最后的晚餐》里,他们吃的是鱼,配的是柑橘类的水果。因为在基督教早期绘画中,鱼代表的是基督。

看见画中盘子里切成块的鱼了吗?还有切成片的橙子呢!桌子上还摆着一个整个的呢!

有专家说,画里画的是鲱鱼,也有专家说是鳗鱼。而且,文艺复兴时期的菜谱显示,那会儿特流行吃鳗鱼……还流行各种柑橘类的水果配鱼吃

……甭管是什么鱼,配橙子这事靠谱吗?

后来想了一下,一般吃海鲜的时候都会加柠檬去腥,又上网查了一下,柠檬酸可以和弱碱性的胺类物质发生反应,从而去除腥味。所以橙子里含有大量的糖和一定量的柠檬酸,所以在去腥和调味这方面也应该是靠谱的。

中国有道菜,叫做“金齑(jī)玉脍”,就是用如白玉一般的鲈鱼片配上金色的酱汁做出来的一道菜。

这是《舌尖上的中国3》里的“金齑玉脍”(可以直接快进到一分钟的地方看哈):

北齐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记载做这个“金齑”的时候如果“橘皮多,则不美;故加粟黄,取其金色,又益味甜”。所以,橘子皮还不能放多了,按我这技术……想了一下,还是不要放了

————我是理论和实践的分割线————

各种research都做完了,下面要开始去厨房比划了……

本来想着要不要用三文鱼试一下,后来一想,三文鱼熟了之后是粉色的,粉色和金黄色的对比不够强烈,没有白色配上金色好看,所以选了白色的海鲈鱼。

超市里卖的去骨的海鲈鱼,比较薄,好熟也好入味。

锅里放橄榄油,放姜丝、洋葱末、橙子肉、橙汁,再放海鲈鱼,放味霖、盐,小火焖一下下,这道菜就好了,临出锅前还放了两片橙子。

我觉得还是挺好吃的 (#^.^#)

看看之前聊过的“好吃”的名画,

看看能不能也来点做菜的启发?

本文系作者手动码字原创文章

版权归作者所有

转载请联系公号“扒艺术”获得授权

扒艺术(ID:bayishu)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