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不少杭州人的朋友圈,被一封信刷屏了。

信是杭州的王女士收到的,寫信的人是她13歲的女兒。這封信,最早發在王女士的朋友圈,後來被很多朋友轉發,也引來了衆多評論。

有老母親不由得被感動,也有網友評論說“這孩子是媽媽的前世知己”……更多人,則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和孩子的關係:原來,我們以爲的那個叛逆的青春期孩子,遠比我們想的要懂事;原來,很多時候,是他們像個大人一樣在寬容和體貼我們。

6月2日,記者瞭解了這封信背後的故事。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

那天晚上,杭州的王女士下班開車回家,因爲工作上的一些事,心情煩躁,疲憊不堪,她形容“自己剛好處在很喪的時候”。

手機上“叮咚”一聲,來了新郵件。一開始,她還以爲又是公司裏的瑣事,一看發件人是“可籟”——女兒。

女兒13歲,在寄宿學校讀初一,沒有手機,有一臺電腦。

王女士點開了郵件,裏面只有一個附件——《大人都是小孩子》。

“原來,我在她眼中是這樣的媽媽啊!”王女士說,六一兒童節,能收到女兒這樣的一封信,給了她很大的安慰。

“她遇到驚奇的事情會浮誇地捂着嘴,瞪大雙眼,眼睛裏像是有光射出來……”王女士邊讀邊笑着自語,“我哪有這麼浮誇……”

女兒說,媽媽因爲看了《長安十二時辰》迷上了易烊千璽,因爲看韓劇又迷上了朱智勳。“中年婦女能有什麼期待,追追劇也是樂趣呀。”王女士自嘲。

最令王女士意外的,是信的最後一段,她好像瞭解了女兒的另一面。“她竟然有這麼深的思考了,我都沒想過!她已經不是我記憶中,那個扎着兩個小辮子、兩隻眼睛滴溜圓地盯着人看的小女孩了。”

王女士說,孩子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還在讀校園小故事。前段時間,女兒已經讀起了帕慕克的《天真的和感傷的小說家》、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

這已經不是女兒第一次給王女士寫信了。第一封信,是在今年母親節的時候,孩子在信的結尾這麼寫道,“就這樣吧,以後節日還多着呢,每個節日寫一封信還都完全寫得過來……我肯定會肆意生長,長成自己想要的模樣,所以你放心呀”。

這樣的孩子,王女士是怎樣培養的?“也許就是給了她足夠多的安全感,儘可能培養她的興趣,讓她自由發揮,和她平等地去討論一件事,包括時事政治、娛樂八卦等。”王女士說,不知不覺,女兒已經長成大姑娘,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形成了自己的三觀。

(原標題《這孩子,大概是媽媽的前世知己》,記者 楊茜。編輯:王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