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過新冠疫情最揪心的居家日子,市民不妨去地鐵中山公園站散散心,到馬路對面來福士廣場看看景。這裏不僅有洋氣的西餐廳、咖啡館,還有修舊如舊的小教堂、大鐘樓。

大約100年前,此處正是聖瑪麗女中新校園開門迎賓的所在,上海時尚、優雅的地標之一。有幸入學的千金,大多來自殷實人家,這些富家才女給後世提供了精彩的人生故事。要是前推幾十年,教會開設的西式女校,即使倒貼伙食衣飾,也難招到學生。只有那些實在家境潦倒的,纔會勉強送女孩上學,順便混個溫飽。

聖瑪麗女中舊址

出乎意料的是,早期那撥窮人家的女孩畢業後,照樣出落得如花似玉,並且精英輩出。不僅培育出早已聞名天下,於1881年接任聖瑪麗書院院長的黃素娥同學,同時還造就了滬上最早的獨立執業女西醫,但後者至今鮮爲人知。

1909年,美國學者瑪格麗特·伯頓(Margaret E. Burton 1885–1969)考察晚清社會後,出版《中國婦女教育》,特意提及在上海同仁醫院獨當一面的聖瑪麗書院畢業生Wong Ah Me。從譯音上判斷,這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滬上平民之家的姑娘芳名,滬語俗稱阿妹頭。爲了上學臨時加姓,尚可譯作王阿妹。若沿用西式女校慣例,譯名似可再洋派一點,喚成艾米莉。

文中記載,在醫院院長文恆理(Henry W. Boone 1839-1910)的直接醫囑下,王阿妹負責醫院運作。有時作爲住院醫生,須長時間連續投入臨牀服務。雖然她的技術來自實踐,而非科班學院派,但她好學勤奮,是同仁醫院不可替代的醫護人員。

幸好有了英文的史料記載,看似鄰家女孩的阿妹頭,原來堪比早期留洋海歸,或者出身晚清女子醫學院校的畢業生,成爲滬上臨牀執業遙遙領先的醫學女性。查閱同期漢語文獻,這位被文恆理院長充分信賴的女性醫護,卻從來都被忽視了。

自1860年代起步開張,同仁醫館逐日壯大。到了1880年,同仁醫院新大樓在如今黃浦江邊,著名的外白渡橋北緣落成。教會方面邀請文恆理醫學博士出任新醫院院長,從而使之演變爲當年滬上最先進的醫學教育與實習醫院。晚清媒體熱衷傳遞新奇報道,同仁醫院當仁不讓成爲新聞焦點,但有關內容卻從未涉及白衣天使王阿妹的芳名與風采。

找出當年的報刊雜誌,可以佐證這一點。“同仁醫院……有西醫及弗克立埃君。華醫譚以理、俞鳳賓、刁信德……院中有看護婦”。刁信德與俞鳳賓醫生,1903年和1905年,分別畢業於聖約翰大學醫學院,即文恆理院長的同仁醫院校區,很可能與王阿妹共事。

被美國學者視作同仁醫院臨牀特色的女醫執業史實,白紙黑字記錄在當年的英文考察報告中。而同時代的華文媒體,僅樂意詳實羅列男醫生大名,具體到掛號求診,病房價格等細節。忽視白衣天使王阿妹的專業技能和臨牀服務,無疑是傳統上對女性的偏見所致。滬上最早的西醫才女精彩,就這樣差點被史海淹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