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按照當時的交通、通訊、情報及戰亂局面來看,韓信佔領齊國後,如果不向劉邦報告,也不請封“假王”,而是憑藉齊地的千里沃土、漁鹽之利,趁機發展自己的勢力,那麼,後來的歷史,將會有另一番景象。因此,韓信向劉邦提出,自己願意暫時做一個“代理齊王”,以便管理齊國,確保已經取得的勝利。

自春秋末期以來,諸侯爲了奪取政權,頒行賜爵制度,獎勵軍功。有功即應被封賞,成了當時通行的法則,這種思想深深植根於人們頭腦中。

而“建不世之功,裂土封王”,向來是韓信的夢想,亦是其追尋的最高目標,他爲此一直努力不懈。

韓信經營齊地,雄據黃河以北。然楚漢多年的拉鋸戰,兵力消耗甚巨,劉邦、項羽雙方都疲憊不堪。

按照戰爭形勢發展,漢對楚已完成戰略包圍,接下來就是楚漢對決的時刻。但是,漢軍必須在決戰前做好充分準備,以確保決戰的絕對勝利,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鞏固好已取得的成果。

鑑於此,韓信在破降燕國時,就向劉邦提出了立張耳爲趙王的建議,因爲這一地區是張耳的故封,封張耳爲王,也有安定民心的作用。

現在,齊地也被漢軍佔領了。齊國政治複雜,雖被擊敗,但舊勢力的殘餘尚存,要鞏固勝利成果,必須建立地方政權。

韓信劇照

韓信請封齊王,無可非議

鎮守齊國,的確是一件難事。

漢軍新佔領的城邑,比以前佔領的城邑總數還要多;而且齊國人歷來都不甘於被他人統治;加上田橫雖敗逃在外,但其人並沒有亡故。因此,齊國尚未穩定於漢軍之統治。

對於這樣一個地盤,非得有名正言順的鎮守者不可。

韓信在齊地連打勝仗,威望如日中天,如果封王,論天時、地利、人和,都非韓信莫屬。

當此之時,除韓信之外,的確沒有任何人能夠穩定齊地局勢。爲了鎮撫戰亂之後的三齊之地,韓信於漢高帝4年11月修書一封給劉邦——“願爲假王便。”

在韓信看來,齊地,歷來反覆無常,很難控制。齊的南部與楚相連,很容易通敵作亂,如果不冊封一個王來進行安撫和統治,那麼已經取得的勝利就難以鞏固。

因此,韓信向劉邦提出,自己願意暫時做一個“代理齊王”,以便管理齊國,確保已經取得的勝利。

劉邦劇照

再者說,韓信連續平定魏、代、趙、燕、齊等國之後,又擊破龍且20萬楚軍,這樣大的功勞,封王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韓信自請封王,是出於當時形勢的需要,更主要的,還是爲劉邦的天下大計着想。可以說,韓信不但沒有與劉邦爭奪天下的企圖,而且其人及其軍隊,都尊奉劉邦爲最高統帥,受其節制。

齊國同楚接壤,使楚有了隨時入侵齊國的便利條件。齊國地大物博,人口衆多,如果建立一個比較鞏固的根據地,這對劉邦無論在軍事上還是政治上,都是非常有利的。

如果鎮守不住,丟掉了這個根據地,漢軍不僅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兵源、物資供應地,更重要的是,楚軍可以由此攻入關中,切斷漢軍的前後聯繫,實行戰略上的“反包圍”。

所以,韓信求封爲“假王”,是基於全局戰略考量的,是無可非議的。

韓信劇照

韓信求封,不僅使劉邦爲難,還犯了劉邦之大忌

儘管韓信在主觀上並未有與劉邦分庭抗禮的意圖,而且他的要求一點也不過分,但此舉,還是引起了劉邦的猜忌。

一則韓信請封齊王,難免有居功要賞之嫌;二則此時劉邦正值困境之中,韓信不免有居勢要挾之嫌;三則也是最根本的一點,劉邦本來就對韓信不放心。

韓信請封齊王,在劉邦看來就是樹立一個新的“項王”,這不僅使劉邦爲難,還觸犯到劉邦的大忌。

果不其然,劉邦對此事大怒。

項羽劇照

當時,劉邦被項羽射中的箭傷還沒有全好,又恰逢他圍鍾離昧未果,卻被項羽反手一擊,被迫退走險阻,自顧不暇,正盼着韓信能適時支援他。

張良、陳平的意見,使劉邦心理發生了變化。劉邦罵着罵着,話鋒一轉——他先是罵韓信不仗義;後來罵韓信沒出息,應該當真齊王。

因爲,劉邦想通了一個道理:在楚漢相爭的關鍵時刻,自己必須要穩住韓信,以得到韓信強有力的支援。

所以,劉邦先立張耳爲趙王;又派張良爲特使,帶着印綬前往齊地,冊封韓信爲齊王。

張良劇照

張良來到韓信營中,表達了劉邦的器重和信任之意,併爲韓信舉行封王儀式;韓信高興地接受了分封,正式成爲齊王。

事實上,張良肩負着更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徵調韓信的兵馬,到滎陽與項羽決戰。因此,張良離開時帶走許多兵力。

劉邦不是真心要封韓信爲齊王,相反,在他內心中,從此對韓信結下解不了的怨氣。世人多認爲韓信後來的悲劇,亦肇始於此。

韓信劇照

那麼,對劉邦滿腹忠誠、且並無謀反意圖的韓信,何錯之有?他錯在跟錯了主人,錯在沒有擁兵自立。

如果按照當時的交通、通訊、情報及戰亂局面來看,韓信佔領齊國後,如果不向劉邦報告,也不請封“假王”,而是憑藉齊地的千里沃土、漁鹽之利,趁機發展自己的勢力,那麼,後來的歷史,將會有另一番景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