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論你做什麼工作,都要有充電的時間。所以,給每件工作設定完成時間,最大化提高你的工作效能,不做拖延症患者。

職場只看結果

別用過程感動自己

最近,董明珠接受採訪,講到一位30多歲的男主管,被自己罵哭,引發網友熱議。

男主管爲什麼被罵?做的東西不精緻。

但他覺得很委屈,帶着團隊連續加了好幾天的班,都沒回過家。

很多人可能和這位主管一樣,沒搞清楚老闆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加班和出成果,從來都是兩碼事。

正如董明珠說的那樣:“你勤勞但不一定有收穫,不能因爲你辛苦,你天天在這兒上班,你做了個不好的東西,我也要用。”

把苦勞等同於功勞,是職場人最大的錯覺。

《北上廣不相信眼淚》中有個角色,在公司打拼12年,還只是一個小主管。

在一次大區經理的競選上,他競聘失敗。心有不甘,去找領導哭訴:

“我在這工作12年,沒日沒夜,天天加班,週末去拜訪客戶,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我這麼努力,難道你們都沒看在眼裏嗎?”

領導冷冷地對他說:“你的工資不是按‘努力’來算的,你的‘努力’更加不是公司給你升職的理由。”

職場很殘酷,也相對公平,不能換取成果的努力,感動得了自己,感動不了老闆。

日劇《勝者即是正義》中有一句臺詞:“越是工作做不好的無用之人,就越是會主張自己有多努力。”

任何公司,都不會爲你的“努力”付工資。成熟的職場人,只用結果說話。

薪資潛規則

比月薪更重要的是時薪

我有個好朋友,是個程序員。進這行不過才2年,95年的小夥子,頭髮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失,出門必戴帽子。

996已經不能滿足他們公司的需求,10107(早10點到晚10點,一週工作7天)纔是常態。

上週末我去他公司附近,和他一起喫了午飯。聊起工作,我說“不加班的時候,回去還可以看會兒書。”

他滿臉羨慕,但很無奈地說:“真好,我們都十點下班,回去倒頭就睡。”

別看他月薪1.5萬,按照這個工作時間(一天工作12小時,每月無休),我粗略算了下,時薪大約是45元。

每天多爲重複性的工作,他沒時間學習更好的技術,沒時間思考更難的問題,沒時間解決更重要的事情,身體也一天不如一天。

生涯規劃師古典老師說過:

“作爲職業規劃師,我想告訴你關於工資的一個祕密,年薪和月薪,都是相當有欺騙性的東西。真正起作用的,是時薪。

你一定要看看自己的單位時間是否更加值錢。工資不等於月薪,也不等於年薪,工資等於時薪。”

以時薪計算的話,我朝九晚六、月薪1萬的閨蜜,時薪是55元。

關鍵人家下班後也沒閒着,學到的技能,“反哺”工作,下個月就要升任小組長。

我們大多數人,都還停留在用時間換取報酬的階段。這個時候,努力提高時薪,纔是最重要的事情。

有句話聽上去很刺耳,卻暗含真理:“你的價值,就是你工資卡上的數字。”

月薪、年薪,都是“僞薪資”,真正能夠衡量一個人價值的,是“時薪”。

3點高效建議

提高工作效能

一般而言,加班有四種情況:

第一種是崗位工作量不合理;

第二種是員工本人效率低;

第三種是主動加班解決問題;

還有一種是“加班文化”。領導不走,員工不走,看到同事們都沒走,自己也不好意思走。

無效的加班,不僅不能帶來收益,還會產生惡性循環,導致越加班越窮,最終淪爲“窮忙族”。並在短時間內,很難改變現狀。

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能,走出“越加班越窮”的怪圈?

下面3點建議,希望對你有幫助:

1、成果導向,目標思維

使用OKR(目標與關鍵結果)工作法,把精力和時間投入到與目標高度相關的工作上,分清楚任務的優先級,不在對完成目標幫助不大的工作上,花費大量精力。

用關鍵結果,衡量工作績效。比如銷售的成交額,編輯的閱讀量。

但與完成目標相關的工作,往往有一定難度。

喜歡舒適區的天性,會驅使我們用簡單的工作,把時間填滿。重要的工作拖到不能再拖,纔會着手去做,陷入“逃避式忙碌”。

其實,最重要的工作,真沒那麼多,別在“瞎忙”裏找虛無的成就感。

2、“到點下班”工作法

日劇《我,到點下班》中的東山,能夠到點下班,是因爲她有一套高效工作法:

將當天任務按照優先級寫在便利貼,粘在電腦邊上,做完一件就撕掉。

文件分門別類放置,不會浪費時間找東西。

給每項任務設置截止完成時間,定好鬧鐘,提高緊迫性。

而她的同事吾妻,是個重度拖延症,白天懶懶散散,晚上加班到10點,有時甚至睡在公司。

很多人都有拖延症。我們總以爲這期間能有更多時間準備,提升工作的質量。

但實際上,給你的時間越多,你越容易分心。明明想查個資料,結果被一條推送吸引,不知不覺刷了半天手機。

所以,給每件工作設定完成時間,最大化提高你的工作效能,不做拖延症患者。

3、打造“不可替代性”

我前公司有位同事,下班就走人,現在已經是運營總監。他怎麼做到的?

下班回家不打遊戲不看劇,報課學習運營知識,將學到的東西應用到工作上。

晚上充電,白天實踐。在別人看不到的時間裏,努力提升崗位核心能力。慢慢做出了成績,現在公司所有平臺的運營都由他把控。

無論你做什麼工作,都要有充電的時間。

比起每天加班做重複的任務,不如把下班後的時間,用在有長期價值的事情上。

“不可替代性”越高,你的溢價能力就越高。在行業市場上,就不怕沒機會。

電影《上位》中,樊嬌鳳問羅臻:“我要怎樣,才能更上一步?”,羅臻回答:“你必須改變你的做事方式。”

樊嬌鳳:“怎麼改變?”

羅臻:“提升你的努力質量。”

職場人的世界,不問過程,只看結果。沒有成果的努力,只能說是機械性的勞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