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社會經濟發展爲我們保障了生活的質量,我們可以衣食無憂,也可以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累了可以休息,倦了可以嘗試更多的新事物,因爲我們背後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有千千萬萬的偉大軍人保家衛國。戰爭一詞,也許我們只瞭解它的抽象概念,而不能真正的體會它帶來的傷痛,普通人都認爲戰爭對於自己幾乎不可能。


但在國外的某些地方,不少國家都被戰爭籠罩着,民不聊生,人們每天擔驚受怕,活在戰爭的陰影之下。我們現在知道的有關戰爭的信息,都是來自報紙或者影視劇再或者網絡小說,可能都是一知半解,而不是真正的清楚。


我們經常可以在一些影視劇中,看到戰士們英勇戰鬥的場景,他們憑藉自己頑強的意志力與敵人鬥爭,就算中了槍、負了傷,他們仍舊勇敢地與敵人決鬥。電視內的士兵們爲了保家衛國拋頭顱、灑熱血,電視外的觀衆們就被他們所感動。士兵們堅毅的形象,在觀衆們的腦海裏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影視劇中有些戰爭情節過度誇張,但人們在氣氛的渲染下也對此感受不深。所以電視中的戰爭和真實的戰爭還是有很大差異的。


那麼戰場上被子彈打中還能活多久呢?影視劇中就算受傷再重,有主角光環依舊活到最後,所以參考價值不高。特種兵們告訴了我們真實的情況:千萬別被電視劇“洗腦”!


第一,只要是槍就都有後坐力,使用槍支的人必須要對槍的後坐力有一定把持度。否則不僅自己對槍支不熟悉,而且也打不中敵人。在混亂的戰爭中,大家都專心打仗,誰是有閒心去調整槍支呢?所以這時候一被子彈打中,生命就堪憂了。

第二,槍支的口徑有大有小,一旦被大口徑的槍擊中,當場死亡的概率就極大,更不可能繼續戰鬥了。醫生救死扶傷時,遇到大口徑子彈傷口都只能用藥穩定,而不能直接治療,這樣延長傷者生命,對傷者來說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戰場上,軍醫們通常救的都是一些小口徑子彈傷口的士兵,因爲他們相對來說救好的幾率更大。但就算是被小口徑槍支擊中,也不能不當一回事,如果打中要害,一樣一命嗚呼,就更別說持槍反擊了。

有的人會說,可以用防彈衣去擋傷害。防彈衣雖有一定效果,但也不是萬能的,對於較大口徑子彈,它就無能了。況且防彈衣只能防禦子彈,不能抵擋子彈發射產生的動力,所以不要對它抱有太大希望。

子彈有巨大的衝擊力,就算子彈沒有打進身體內,但子彈的衝擊力會震碎身體某些部位,從而產生劇痛的感覺,甚至會直接休克。而電視劇中那些中了子彈還鬥志昂揚地,繼續和敵人正面對抗的英雄們,基本是不存在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