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父親走了,麥家的心有一個角是破損的,寫《人生海海》有一個目的是想彌補這個角。最殘酷的是自那之後,父親再也沒有清醒過,他沒有給麥家任何和解的機會。

70年代有位14歲的農村少年,爲了捍衛父親的尊嚴,在學校裏跟三個同學打架,因爲他無法忍受別人當面辱罵自己的父親。

由於寡不敵衆,少年自然沒有打過,心中受了莫大委屈的他,心中憋了一口氣。放學以後沒有回家,而是堵在其中一個同學家門口,等他出來時跟他單挑。

就在這時少年的父親聞訊趕來,看到父親少年激動地撲了上去,他以爲父親是來幫自己的。爸爸沒想到父親卻當着大家的面,惡狠狠地甩了他兩巴掌……

打得他直流鼻血,流到嘴巴里,流到胸口,流到褲子上。這兩巴掌猶如心窩裏插了一把刀,從此以後,那位14歲農村少年,在往後的十幾年間,再也沒有喊過一聲父親。

這位少年名叫麥家,他就是《風聲》、《暗算》、《尖刀》等著名小說的作者,同時也是茅盾文學獎獲得者。

後來麥家參加高考逃離家鄉,遠離了自己的父親,一走就是20多年。

上大學時,他在隔壁宿舍一個同學的帶動下,開始嘗試寫小說,大學畢業後,去到一個情報部門實習。

1986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私人筆記本》,後來又發表了中篇小說《人生百慕大》,進而成爲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生。

1987年,由於有8個月的情報部門實習經歷,在博爾赫斯《小徑分岔的花園》啓發下,他歷時11年,前前後後修改了17遍,稿子從100萬字精簡到20萬,《解密》一出版,就打破了中國作家海外銷售紀錄,還被收入英國企鵝經典文庫。

功成名就娶妻生子後的麥家,慢慢懂得了父親的苦心與不易。

2017年,麥家走上央視《朗讀者》的舞臺,他朗誦了一封《致兒子的信》:

“世界很大,卻是大同小異。也許此刻最不同的是你,你的父母變成了一部手機、一份思念,今後一切你都要自己操心操勞......”

節目現場,麥家幾度哽咽,眼睛有些發紅。聆聽者董卿也爲之動容,淚光閃爍,這是一段有關父子之間情感與和解的經歷。

在44歲那年一個陰雨綿綿的春日下午,麥家回到故鄉,決定與父親和解。

他小心翼翼地走進暌違二十三年的老宅時,父親正落寞地坐在東廂房門前的躺椅上。一邊抽着煙,一邊看着屋檐水滴打在結滿污垢的青石板上。

80歲的父親把兒子當作是走錯門的人,抬頭看了他一眼,又低頭抽菸,問:“你找誰?”

麥家叫了一聲爹,報出自己的小名。

父親照舊抽菸,沒有任何反應。麥家愣住了,這還是當年那個狠狠扇自己耳光的父親嗎,他怎麼變成現在的這副模樣。

他蹲下身來,用一隻顫抖的手握住另一雙蒼老粗糙的手,說:“我回來了。”

父親慢吞吞地回應:“那我兒子在哪裏啊?”

原來父親得了嚴重的阿爾茲海默症,他不再記得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兒子。最殘酷的是自那之後,父親再也沒有清醒過,他沒有給麥家任何和解的機會。

三年後麥家的父親去世,這對他的打擊很大,以至於在之後的三年時間裏,他幾乎處於失語狀態。

他仍記得最後一次見到父親的那個午後,對老人家說,等我寫完稿子再回來看你。

讓麥家感到滑稽又悲哀的是,直到父親葬禮那段日子,他還在趕稿,10天裏,麥家幾乎含着淚寫完了《刀尖》的結尾。

他覺得自己是在爲別人而寫作,不是爲自己。

獨自面對着父親的牌位,他一遍遍朗讀自己的作品《刀尖》,像一次次完成內心的贖罪。

2012年,在父親去世一週年之際,麥家深情而悲苦地寫下近5000字的《致父信》,之後他在名聲最盛的時候,戛然停筆,消失於公衆視野。

直到父親去世的第8個清明節前後,麥家才帶着自己的小說《人生海海》重新迴歸。

父親走了,麥家的心有一個角是破損的,寫《人生海海》有一個目的是想彌補這個角。

這本書一改往常的風格,他第一次在自己的作中,提及父親與故鄉,這個執拗的男人,似乎在試圖達成某種和解。

這本書不再是波譎雲詭的諜戰世界,而將背景放在了自己的童年。講述了一個叫“上校”的人,在時代中穿行纏鬥一生的故事。

這故事的背後,藏着令人嘆息的命運和人性。

麥家說:“我想寫的是在絕望中誕生的幸運,在艱苦中卓絕的道德。我要另立山頭,回到童年,回去故鄉,去破譯人心和人性的密碼。”

這位主人公,則是從麥家對於自己父親的點滴記憶當中,塑造而來。從始至終,他都是在書寫自己的人生,父親的身影從未離開過。

他筆下父親的形象是深刻的。書中的父親有兩個:一個是脾氣暴躁,沉默寡言;另一個是理想化的,也就是小說的主角“上校”,悲憫高大。

《紐約時報》 上寫道:“麥傢俱有一種隱祕的氣質。他在作品中所描述的祕密世界,是大多數中國人並不所知的,外國人更是一無所知。”

麥家卻說:“我最顯著的特徵應該不是隱祕,而是孤僻。”

莫言、高曉松、董卿、王家衛看完他的作品,無不歎爲觀止。

莫言說:“如果一個作家能夠創造一種類型的文學,這個作家就是了不起的,那麼麥家應該是一個拓荒者,開啓了大家不熟悉的寫作領域。”

董卿久違的在直播間流下了眼淚,她說,如果用一句詩來形容我讀完《人生海海》的感受,那就是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高曉松也表示讀到這部作品的時候,內心充滿了震撼和驚喜,震撼的是太久沒有看到這麼激動人心的作品了,看完之後潸然淚下,內心感動不已。

“帶貨一姐”薇婭,也因爲喜愛這本書,專門聯繫了麥家,她說她想推薦這本《人生海海》,不是爲了賺錢,只是希望將它推薦給更多的粉絲,因爲這本書實在太好了!

“5、4、3、2、1、”,在薇婭的倒計時中,話音剛落,30000冊《人生海海》已經售罄,銷售速度令人咋舌。

《人生海海》就是一本很多中年人看完,會熱淚盈眶的書,其中有個平易近人的道理,那就是任誰都不能擁有完美的人生,但也不會有人因此停下繼續往前的腳步。

雖然苦難是人間常態,但每個人都要學會與自己和解,在瞭解生活的真相,認清人性的底色後,更加勇敢地活着。

人生如海,浪起別倒下,好好地活着,儘管生活有時讓人失望乃至於絕望,但依然要做大浪淘沙後的那顆金子,雖然命運多舛依然要心存善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