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爸爸妈妈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都会走入这样一个误区,这就是反复的唠叨。家长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但是过犹不及,孩子们常常不领情。过多的唠叨,只会让孩子们产生厌烦情绪,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喜欢和爸爸妈妈们对着干。

国外的教育研究者们曾经对孩子们进行过调查,内容是你对爸爸妈妈有什么不满,结果调查显示,有50%以上的孩子都表示他们对爸爸妈妈的唠叨不满。

教育专家们指出,在家庭教育中,最忌讳的就是家长唠叨。

周末,我和朋友们出去吃饭。我们旁边是一对母子。吃饭的时候,妈妈说:“我告诉过你多少次了,吃饭的时候不要洒在身上。”。不到三分钟,母亲说:“看,你吃了又忘了。孩子又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母亲开始说:“看看你,又溅到你身上了。谁来洗你的衣服?”

我的朋友说:“这个孩子够可怜的,他的妈妈也太唠叨了。”我想,其实这样的场景在很多爸爸妈妈与孩子之间都出现过。而且很多爸爸妈妈们都说自己是为了孩子好,但是,他们太过于唠叨了。

什么是唠叨?唠叨在字典上解释为,反复地说一件事。爸爸妈妈们,你们可以试想一下,当有人在你的耳边反复说一件事,说一句话,你烦不烦?这不由自主地让人想起了大话西游里的唐僧。当你觉得反复听一句话的时候,难不准会想到去叛逆,那么,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们会不会也变得不想听话呢?

小咏是一个正在读5年级的小学生,她正准备出门上学去。她的妈妈马上说:“路上小心,放学了赶快回家,不要在路上吃垃圾食品,要不然身体会生病。”

小咏说:“知道了妈妈,你别再唠叨了,我已经知道了。”

下午放学之后,小咏在书桌前做作业,她妈妈又说:“今天上课怎么样啊,都听懂了吗?要不要给你请个老师教你啊?”

小咏说:“妈妈,你就让我安静地做作业吧,我求求你,不要每天都对我唠叨,我听得都烦死了。”

妈妈一下子急了,说:“我这是在关心你啊,为你好,你怎么能这样说妈妈呢?”

小咏说:“那你也不用每天都这么唠叨吧。”

回想以上这些场景,是不是让爸爸妈妈们想到了自己是怎么对孩子的,对待孩子是要关心,但是不能唠叨。

教育专家们经过研究发现,家长的唠叨对孩子是很有危害的。

1、让孩子产生不自信

唠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家长一种不信任孩子,带有职责孩子的表现,也是家长不善于控制自己情绪,将自己的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的表现,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让孩子产生不自信。

2、与孩子失去沟通

在有些时候,家长看到孩子的问题,就马上指责,马上唠叨起来,而不听孩子的解释,那么,孩子即使有很多话,在这个时候,他们也说不出来。如果家长经常唠叨,而孩子不说什么,就会逐渐失去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3、孩子变得对唠叨有免疫力

家长的唠叨多了,容易让孩子获得免疫力,孩子反复地听家长说同一句话,一旦习惯,就会在内心产生抗拒心理。当家长开始说,孩子就尽可能地想与家长不相干的事情,忽略家长的话。

4、让孩子变得叛逆

当面对家长的唠叨时,孩子除了叛逆,没有别的可做的。如果家长越是想控制孩子,孩子越是叛逆。可能,孩子在一开始并不会叛逆家长的唠叨,但是,时间一久,孩子就会产生叛逆了。

5、传递给孩子消极的情绪

唠叨可能是家长对自己生活的一种看法,多少有些误解,不满,和偏见,家长对孩子唠叨,难免是在向孩子传递一种消极的情绪。如果家长不考虑这些唠叨对孩子的伤害,那么,孩子也会对生活产生误解。

为了避免对孩子唠叨,家长们可以这么做。

1、叮嘱点到为止

孩子们最怕像唐僧一样的家长,所以,家长在叮嘱孩子的时候,应该点到为止,只是说一遍就可以了,孩子自然会明白,不需要反复地讲。

2、不要太信口开河

有些家长之所以唠叨,很多时候是因为说话信口开河,不考虑目的,只是为了说说而已。这些话,有时会让孩子们觉得家长很无聊,总是说这些话。

3、改变沟通的方式

很多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会表现得在上,觉得家长说什么,孩子就应该听什么,总是讲一些大道理,或者小事上很唠叨。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可以改变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与孩子平等地交谈,这样对孩子的教育才有效。

写在最后

家长们不断地唠叨,觉得自己是为孩子好,但是,孩子却不领情,而且会产生逆反心理。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还是尽量少唠叨,否则,沟通和教育就会变得无效,在家庭教育中,切记不要唠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