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长的自我防御一直在用攻击式的行为伤害孩子,心理明明就已经知道事情的对错区分,可是因为一份家长的威严和难以低头的面子,父母总是很难开口说抱歉,让亲子关系变得僵硬。例如,在家长道歉方式的这个问题上,网友们常说妈妈的“菜做好了,过来吃饭了”,就是在说明“对不起”的意思,这一句“吃饭了”就说明家长已经不生气了,在给孩子台阶下。

“中国父母永远在等孩子一句谢谢,孩子却永远在等父母一句对不起!没有谁不知道感恩,有的是双方冲不破的隔阂。”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家长和孩子之间不再像是亲密无间的亲人,彼此之间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和情绪,甚至是有些拉不下脸的“面子”,这些像巨石一样挡在家长和孩子中间,所以有的时候明明一句话就可以解决问题,却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阻碍而把矛盾复杂化了。

我们总是在教孩子分辨是非对错,学会一句“对不起”,到了自己这儿却总是变成最难以开口的言语,这是怎么了?

安安是哥哥家的孩子,小的时候面对爸爸的批评他会躲到其他家长的怀里,表达自己的委屈,长大后,他慢慢的开始排斥爸爸的批评,觉得这是爸爸在“无理取闹”。

在哥哥看来,就算是自己错了,那也是孩子的问题,是他的行为造成的。这种心理普遍存在于中国家长的身上,实际上,这是“自我防御机制”的作用。

一、“自我防御”机制:为什么家长向孩子道歉这么难?

“自我防御机制”由著名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它指的是人们在面对挫折和焦虑时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

换句话说,当眼前面临的处境有可能对自身造成不利,或者已经感受到了焦虑而负面的情绪时,个体就会不自觉的使用“自我防御机制”,

比如和孩子争吵的父母,当“家长”受到外界的人或者是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就是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时,“家长”会因此而产生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对错的概念他们清晰不已。

可是这个时候焦虑会激活“家长”潜意识里的自我防御机制,以此进行保护自我,缓和或消除家长自己内心的不安和痛苦。所以,就算是家长们知道自己错了,也很难自然地把“对不起”说出口。

二、家长的“自我防御”,让亲子关系更僵硬

《小欢喜》里,本来打算向儿子道歉的童文洁,却在打开房门,见到孩子的那一刻说了一句“知道自己错了吗?”这直接导致了后面童文洁与儿子矛盾的激化,这在孩子的眼里是最难以接受的事情,那就是说好了要“公平”却总是被强迫。

家长的自我防御一直在用攻击式的行为伤害孩子,心理明明就已经知道事情的对错区分,可是因为一份家长的威严和难以低头的面子,父母总是很难开口说抱歉,让亲子关系变得僵硬。

三、打破“自我防御”机制,亲子关系更融洽

1、调整家长的角色地位

网上总是有一些段子看起来搞笑,但是说明的问题却是最为深刻的内容。例如,在家长道歉方式的这个问题上,网友们常说妈妈的“菜做好了,过来吃饭了”,就是在说明“对不起”的意思,这一句“吃饭了”就说明家长已经不生气了,在给孩子台阶下。可是为什么道歉不能好好道歉,非要孩子猜呢?家长威严和权威般的地位在影响着家长的行为。

很多人认为,自己不能向孩子低头,这样就“跌了份儿”,殊不知,正是有高有低的成人态度,才更能让孩子亲近并理解,这样的父母才最真实。打破“自我防御”机制,家长调整自己的角色地位很重要。

2、冷静沟通,不被情绪左右

有的时候家长也会倔强,明明自己都是为了孩子好,他不知道体贴就算了,还要自己低声下气的和孩子道歉,太难受了。因为情绪的影响,家长会放大自己错误背后的目的,用这样的方式来安慰自己,其实自己的行为没有那么不堪,只是孩子不懂事罢了。

想要避免这种自我安慰式的逃避,家长一定要在问题发生的时候冷静下来,可以慢慢的和孩子说明情况,并不一定马上就是“对不起”。

先说说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在这件事中,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再说明自己哪儿不对,到了这儿,一句“对不起”也就没有那么困难了,孩子也会更加理解父母的做法。

想通过“自我防御机制”调节让亲子关系更融洽,交流、沟通、理解、表达是少不了的。

习惯了用自我防御机制来面对孩子的家长,该还孩子一句“对不起”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