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开心又一次和您见面,探究历史,悟出道理。让我们一起打开历史的卷轴,我将带您一起探究这段历史。

人类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划分,是一个巨大的历史难题。为简便起见,绝大多数人会选择约定俗成的划分方法。学生时代的死记硬背历历在目,夏商周秦汉的王朝顺序耳熟能详。但若稍微深究就会发现,中国王朝的划分习惯,有许多地方并不尽如人意。例如,提到三国,映入脑海的绝不会是“高平陵之变”和“司马懿讨伐王凌”,这两件事的确是三国时期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一个确立了司马氏的地位,一个巩固了司马氏的地位,但知名度并不算高。相反,人们要听的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要聊的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曹操吕布和孔明,而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却又被归在东汉时期。

难怪一生钻研魏晋史的胡适曾抱怨说“如果你要看小说,就从三英战吕布开始,到诸葛亮去世为止。如果你要研究正史,那就把黄巾起义到司马氏灭吴统统划归三国,而不要让这个伟大时期被曹丕称帝隔开。”实际上,即便汉末三国时期的古人,在年代划分上面也十分混乱。例如,《曹丕传》载“曹丕改建安二十五年(220)为延康元年,又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践祚,百官陪位,大赦”,曹丕称帝的黄初元年(220),和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是同一年,若按约定俗成的观念,这一年也应该是东汉王朝灭亡的一年,但曹丕称帝时,蜀汉和东吴依旧沿用着东汉“建安”年号。《先主传》载“建安二十六年(221)四月丙午,皇帝刘备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祗……”,刘备将东汉年号延续到建安二十六年,又定国号为“汉”,自称是接任献帝刘协之位,试问:东汉王朝到底灭亡于何年?是220年曹丕建魏,是221年刘备登基,还是263年蜀汉灭亡?所有人为的划分,都是有前提的,立场、实力,约定俗成,就是前提。

由于约定俗成,由于惯性思维,许多人不知道,元朝和明朝之间,其实还有一个王朝:大夏(国号叫大夏)。大夏建国时,其国土面积比朱元璋的西吴还要大(朱元璋北伐成功前建立的国号是西吴,不是明),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大夏王朝才是元朝之后的一统王朝,而我们之所以认可明朝,是后来人眼光回顾历史的结果。

大夏王朝建立的历史背景

元朝末年混乱的局面,是滋生大夏国建立的沃土。元朝覆灭的根本原因,是宫廷内部不间断的斗争导致的国力衰微。从也孙铁木耳去世(1328)到元朝灭亡(1368)的40年间,元朝大内的斗争从未间断。先是成吉思汗的直系血脉,蒙元黄金家族,和蒙元外族之间的斗争。斗争之初方式比较隐蔽,程度和波及范围不大,通常在各自封地内进行。他们倾轧当时落后地区的百姓,隐蔽地兼并土地,扩大自己拥有的佃农和自耕农数量和比重,从而达到税收敛财的目的。

随着斗争进一步加剧,冷战逐渐演变为公开敌对。先是吐铁慕尔和阿拉吉巴的皇位之争,又是元明宗和吐铁慕尔的争霸,这些争霸严重破坏了元朝国本。以居庸关之战和古北口之战为代表的两都之战,历经大小数十战,使元朝国力进一步被削弱。两都之战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破坏巨大。例如,土地政策方面,由最初隐蔽的掠夺,变为疯狂的劫略。两都之战期间,大量元朝贵族借矛盾转移的风口,大肆欺压汉族百姓,大量强占土地,在收取土地租金时,额定田租和实际征收数额差距也越拉越大,《元史》载“佃户要租重,纳的官粮轻”。这些恶劣的现象迅速遍及全国,数目巨大的自耕农只有放弃土地,或逃跑,或为寇。可以说,元朝后期由宫廷内部衍生的对全国土地疯狂地掠夺,其实质早已是两个阵营的内战了。

而大夏王朝的开国帝王明玉珍,就出生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的一个湖南穷苦人家。史载其家“世代务农,人有大义,临大节不倒,遂受敬拜”。明玉珍起家时,湖南地区是元朝贵族剥削的重灾区。胡玉珍集结的第一批起义队伍,主要是佃农和无田可耕的自耕农。这些贫苦农民由于无路可走,只有入山为寇,久之就形成了一股强大势力,波及了整个湖北湖南地区。1353年,明玉珍正式起兵,他在出山之战中,击败了元朝大军,立即声名远播,整个两湖地区和川蜀东部,云贵东北部的农民起义军都遥尊其号。由于当时元朝的主要战场在北方,南方许多地区兵力空虚,明玉珍便决意趁机西入川蜀,建立割据。经过10年征战,明玉珍在1362年基本平定了今日湖北,湖南,四川,陕南,广西,云南,贵州和青海东部等地,其势力范围已超过同期朱元璋。当时朱元璋的势力范围主要在今安徽中南部,浙江,江苏等地。

大夏王朝的发展和衰落

明玉珍定国号为大夏之初衷,是要重新建立属于汉族人的王朝。他登基后,立即遣使与元朝断交,同时与朱元璋的西吴建交。由于当时元朝国力已极其衰微,他们在筹划北上,建立北元的同时,又逐渐抽走中原地区的部队,所以明玉珍和元朝的断交,没有带来疯狂的反扑。同时,由于大夏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元朝主要活动区域较远,所以对付元朝的战斗,主要发生在朱元璋的西吴和元朝之间。

明玉珍和朱元璋的建交效果极佳,史载“朱元璋遗大夏太祖书曰:‘足下盖与季汉(刘备蜀汉)相类,割西蜀而以秦川为天险,避祸南国……吾与足下唇亡齿寒,今北夷(元朝)衰微,然未覆灭,愿以孙刘联盟为鉴。’”朱元璋的意思明白,他认为西吴,大夏和元朝的局面,与汉末三国时期三足鼎立局面非常相似。刘备建都成都,明玉珍建都重庆,所以朱元璋将明玉珍比之于刘备,将自己比于孙权。不同的是,三国时期蜀国和吴国所处的南方的经济实力,相比北方十分悬殊,而元朝的衰微,为明玉珍和朱元璋带来了北伐的机会。然而不幸的是,明玉珍登基不久,就罹患重病,不到40岁就病逝了。这是大夏王朝致命的损失和转折。如果朱元璋在这个年纪死去,唐宋元明清的顺序,极有可能变为唐宋元夏清。

明玉珍病逝前,立明升为太子,并叮嘱他说“吾自虑汝之才恐不及吾,自守可也,勿图中原,且观天下变,若可济则济之,不济则敛险而守,亦可纵横一时也。”然而明升即位时,只有10岁,垂帘听政的母亲又“性情淑君”,不是一位强人,同时,明升手下辅政之臣,又各个都不安分。所以立国未久的大夏,已经山河动摇了。可以说,明玉珍死的那一刻,大夏就已经灭亡了。之后的事,都是注定的。朱元璋灭掉元朝,随后南下,明升投降,大夏灭亡。

大夏国后代成为今天韩国的祖先之一

历史总是一次次重演。蜀汉灭亡后,许多川蜀子民感激诸葛亮恩德,不愿屈尊曹魏,于是南下流亡到缅甸地区,成为今日缅甸地区的先民之一。大夏国亡国后,许多大夏子民也不愿臣服明朝,那些被明朝军队掳掠到北方进行悲惨劳役的大夏人,展开了各种逃亡。同样是川蜀地区,同样的王国之恨,同样的不屈抗争,同样的血泪逃亡,历史如车轮般不停地滚动,在一次次回归原点中前行。

明玉珍的直系血亲后代,从燕京地区继续向北流亡,进入东北,又进入朝鲜半岛,最后在高丽定居和繁衍。明氏后代进入高丽时,正值高丽恭愍王时期。恭愍王十分怜悯明氏后人境遇,为他们在都城以南寻觅了一块土地,又为他们依照习俗建造房屋,供给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能基本保持在大夏国时期的生活水准。这支明氏后代,在那里世代繁衍,如今已成为韩国大姓,有上迄明玉珍时期的《明氏宗谱》,有自己独特的姓氏和家族文化。坚持学习汉语,在宗族之间坚持用汉语交流,已成为明氏后人最基本的信条,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要定期回中国祭祖。

上世纪八十年代,明玉珍墓在重庆被发现,墓中出土文物众多,其中“玄宫之碑”最为瞩目。玄宫之碑上记载了明玉珍的祖先和家室,明玉珍创建大夏王朝的经过等重要资料,填补了一部分史学界研究空白。韩国明氏宗族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组织宗族人员回国祭祖。一些韩国著名的明氏宗族成员祭祖之后,还创作或共同编纂了许多缅怀明玉珍的书籍和资料,其中以《明氏始祖大夏太祖明玉珍皇帝纪》最为著名。

虽然明玉珍的大夏王朝很少为人所知,但他当年建立的功业是不争的事实。“玄宫碑”深埋黄土之下,为的不是让别人知道他的事迹。明玉珍从普通农民一路走到开国皇帝,完成了属于他的历史任务和使命,他不需要让任何人知道和崇奉自己,他只是没有白白度过一生,就足够了。

品酒、酌茶、读史、看天下,我们伴您做有智慧、有品位、懂生活的人。我们严肃,但不乏味;我们客观,但不迂腐。历史大事、名人生卒、深度分析、多角度解读,我们一直在这儿望眼欲穿的等着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