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雲南金銀器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25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到明清時期依託雲南本地豐富的物產資源以及各民族文化相互滲透交流,形成多元化發展格局,使雲南的金銀飾品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在雲南,少數民族不止喜歡用金、銀、銅、植物、石頭、骨頭等材料裝扮自己,也以刺繡、五彩須穗等編綴組合銀花、銀泡等,因其五彩繽紛、絢麗華美,又稱爲花 披、披花,披掛起來十分引人注目,形成民族獨具特色的裝飾形式。

原標題:『滇地寶藏』——雲南少數民族飾品

雲南省博物館

作爲一座近70年曆史的綜合性博物館,雲南省博物館近20餘萬件藏品無疑是雲南人民的一筆彌足珍貴的財富。無論是青銅、陶瓷,還是書畫、工藝品,這裏存放了千萬年來雲南這塊神奇土地的文明痕跡。每一件國家寶藏,從來都不是與世隔絕的,古往今來,它都與你我有關。而正是這一件件國之瑰寶,組成了我們自信和自豪的基石。

雲南金銀器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25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到明清時期依託雲南本地豐富的物產資源以及各民族文化相互滲透交流,形成多元化發展格局,使雲南的金銀飾品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傣族鑲石銀鎏金項圈

最大徑29釐米 重400克

該項圈上用錘碟工藝製作的雙龍雙鳳極具立體感,併兼具透雕、鏨花、鑲嵌、鍍金等工藝形成多層次組合。項圈尾部作兩雁首交頸,蘊含“雁首之禮”。整個項圈色彩富麗、對比強烈、金碧輝煌,當爲傣族貴族婚禮之用,寓意婚姻幸福美滿 ,代代相傳。從用料和寶石的產地看,又帶有云南地方特色,爲傣族金銀製造器中的精品。

傣族銀鎏金垂簾頭飾

通長16釐 主體高7釐米

寬13釐米 重54克

飾品正中端居南傳上座部佛教塔頂造型;其後一層爲翼狀飛檐分列兩邊,下飾一排如須發般整齊排列下垂的扭絲銀鬚;再後一層爲網狀結構,半月形底邊,邊墜芝麻銀片小鈴墜,正中鑲嵌紅寶石2顆。髮飾金光耀眼,生動而富有靈氣。新穎、獨到的設計和做工考究的款式,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美感。

彝族銀鏨花帽箍

高12.5釐米

藍黑布爲內襯,外圍一鏨花銀箍呈蓮花形,其面鏤空並有鏨花,有樓宇、雙魚、石榴、花卉、枝葉、乳釘紋等紋飾。此帽飾結合了 “魚躍龍門”“石榴多子”等漢文化中常見的吉祥寓意,體現出彝族文化與漢文化的交融,表現彝族企盼人丁興旺、子孫光宗耀祖的願望。

瑤族銀頂板

直徑15釐米,重260克

圓形,中間鏨刻太陽紋,有芒10束,芒間鏨乳釘紋10枚,其餘部分滿鏨規整的幾何紋,裝飾圓滿,邊鑲兩圈銀片。這是瑤族支系之一頂板瑤婦女佩戴的頭頂飾物。

佤族銀披肩

領圍46.5、高49釐米,重753克

此件披肩由四層組成,排列錯綜有序,繁而不亂,構圖具有節奏感、韻律之美。花草、動物等吉祥圖案銀牌4排相綴連。其下扣墜有長長鍊墜,底端綴有小魚、佛手、石榴、鈴墜等,披在身上隨着身體的擺動而搖曳鈴響。在雲南,少數民族不止喜歡用金、銀、銅、植物、石頭、骨頭等材料裝扮自己,也以刺繡、五彩須穗等編綴組合銀花、銀泡等,因其五彩繽紛、絢麗華美,又稱爲花 、披花,披掛起來十分引人注目,形成民族獨具特色的裝飾形式。

傣族銀臂釧

高12.6釐米 最大徑6.8釐米

重315克

臂釧,即戴在手臂上的環形裝飾物。隋唐時期,此種飾物也叫“腕釧”“跳脫”。臂釧的具體形制在兩千多年間變化不大。此臂釧將銀條錘扁,盤繞成螺旋圓筒狀6圈,可自由伸縮,其上鏨刻花卉圖案,可以根據手臂的粗細調整節環的大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