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年份。徐峥的《人在囧途》爆笑上映,李安的《少年派》3D惊艳眼球,冯小刚的《1942》大腕云集,而在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上映电影里,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这样一部同年上映豆瓣评分8.4,电影女主角荣获八个影后的电影—《万箭穿心》。
故事根据武汉籍作家方方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的是90年代武汉一个普通家庭女人的悲剧。
在这个家庭里,丈夫马学武是一家国企的厂办主任,妻子李宝莉是汉正街的一名小贩。单位企业分房让他们住进了新房,但自从搬家那天起,一系列的变故接踵而至:丈夫马学武提出离婚、妻子李宝莉发现丈夫出轨……最终,丈夫马学武在一系列的打击之下选择了自杀。宝莉的好朋友小景将这一切厄运归结于他们住的新房子风水不好,称之为“万箭穿心”。但是性格倔强的李宝莉不“信邪”,决心撑起这个家。故事最后,宝莉多年的付出换来的是为死去的丈夫赎罪,考上状元的儿子决心与她断绝关系。女主角李宝莉可谓是真的“万箭穿心”。
这是一部讲述一个女人爱情家庭悲剧的电影,生动刻画了时代大背景下女性角色对一个家庭的影响和意义。影片里浓墨重彩地塑造了李宝莉这样一个倔强性格的武汉女人。人们看着她的故事,一边恨着她的泼辣不讲理,一边又为她的坚韧和担当所心疼。
所以影片中的悲剧到底为何而生?
电影一开场,李宝莉便伴随着粗鲁的骂声出场,她聪明能干、精明泼辣,嘴上不给人留一丝一毫的情面,一副小市民的做派生动地展现在大家眼里。而与她截然相反的便是她的丈夫马学武,他为人谦和、低调懦弱,在老婆面前唯命是从。
故事开头因为搬家而被李宝莉当着众人的面辱骂不禁让我们皱起了眉头,这也为故事后来的发展埋下伏笔。
故事里,妻子李宝莉是整个故事的绝对主角,她的一言一行都左右着家庭命运的最终走向,举报丈夫的偷情、在朋友面前羞辱丈夫,这些一点点生活的小事情堆积起来,最终下岗这个消息成为了压垮马学武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在万般心灰意冷之下选择了自杀。
我们来分析一下李宝莉这个角色,作为打拼在社会最底层,用心血来维持家庭的女人来说,她是伟大的;但是作为一个体贴的妻子和温柔的母亲,她是不合格的。这也是最终导致李宝莉家庭悲剧的最重要原因,她的性格和行为从一开始便注定了故事的结局。但是人本身的性格和脾气不能与她生活的环境分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的性格。
在李宝莉和闺蜜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她对于自己正宗武汉城市身份的骄傲,对于丈夫农村出身的不屑一顾。这种心理的城乡差别和阶级歧视成为她自信和骄傲的理由,但对比丈夫她知识和教养方面的落后,这样身份的差异和知识的差异造就了夫妻的分离。
在这段关系中,丈夫无疑是弱的一方。他有主见,有担当,但一直受制于妻子,或许他试过与妻子沟通,却屡屡受挫,最终只好选择沉默,这但种沉默就像是暴风雨前的寂静。李宝莉虽然强势,但是刀子嘴豆腐心,其实内心还是深爱着丈夫,但是丈夫早已在每天妻子的羞辱中磨灭了感情,决心要离婚,离开这个让他总是抬不起头的女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更渴望的是一个欣赏他的温柔女人,在李宝莉的面前他很难找到身为一个男人、一个丈夫该有的尊严。
马学武这种心理的需求和不平等几乎是中国社会比较普遍的家庭问题。伴随着改革开放,家庭物质生活的进步和富足,人民的需求从物质需求转变为精神方面的需求,夫妻之前度过了安稳的生活,更加渴望的是精神方面的富足。因此夫妻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情感世界的崩塌是必然的。
所以,虽然李宝莉的家庭悲剧是一个特例,但是故事源于生活,她的性格悲剧和人生走向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就算丈夫没有出轨、没有自杀,儿子没有与她断绝关系,她的人生也不会是美的。因为她的受教育程度决定了她的自以为是,就像她一直都不理解丈夫提出的离婚和丈夫选择的自杀。她虽然在生活中满足了丈夫和儿子的物质需求,但是从精神层面,她从未真正考虑过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一意孤行地控制着身边人,导致所有关系的破裂。
生活中,我们走在熙熙攘攘的市场里,随处可见这样一个个李宝莉,他们穿着朴素,步履匆匆,会扯着嗓子做生意,用粗鄙的方式讨价还价,会骂脏话,会不留情面的训斥爱人和孩子,岁月早早的带走了她们的精致和青春,留下的是坚韧和粗鄙。
电影的最后,建建开着面包车来接李宝莉,两个饱经风霜的中年人走到了一起,车驶向依旧平淡的新生活,刚起步却熄了火,李宝莉下车,骂了一句,推车,车在震颤之后开出画面,车子就像我们的生活,熄火了推一推,还能开就还要继续往前。或许宝莉离开家的那一刻,她才真的懂得了当年丈夫最后的选择。
这部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没有大明星,没有大投资、大制作,但是关注市井生活,底层人物,带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用极其生活化的镜头语言去塑造和描绘一些小人物。悲欢离合,起起落落,让观众发自内心的五味杂陈。因为他们就是我们,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