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上海紐約大學的史冊上,俞立中這個名字在每一頁熠熠生輝,”紐約大學校長Andrew Hamilton說,“在俞立中校長的領導下,上海紐約大學蓬勃發展、成就斐然——學生卓爾不羣,教師出類拔萃,研究中心羣英薈萃,課程設置屢屢革新——這於紐約大學全球教育體系的整個生態系統而言,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很高興和俞立中一同參與並見證了上海紐約大學的建立與發展,”常務副校長雷蒙說,“童世駿教授將是一位出色的繼任者,我很期待未來與他的合作。

  上海紐約大學校長俞立中6月1日正式卸任校長及上紐大理事會理事長職位。在當天上午舉行的本學年最後一次理事會會議上,上紐大理事會通過了俞立中校長的卸任申請,並任命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童世駿爲第二任校長。

  “感謝學校領導團隊的相互理解、緊密合作,讓我享受了工作的愉悅;感謝教職工的盡心盡職、默默奉獻,展示了學校的質量和水平;感謝一屆屆學生的出色表現,爲學校增添了奕奕光彩;感謝社會各界的關愛和支持,促進了學校的快速發展,”俞立中說,“上海紐約大學從無到有,從新生到成熟,它的價值和意義越來越顯現,探索、改革、創新的精神已經在這裏紮下了根。衷心希望大家珍惜和愛護它,衷心祝願上海紐約大學的事業蒸蒸日上。”

  “在上海紐約大學的史冊上,俞立中這個名字在每一頁熠熠生輝,”紐約大學校長Andrew Hamilton說,“在俞立中校長的領導下,上海紐約大學蓬勃發展、成就斐然——學生卓爾不羣,教師出類拔萃,研究中心羣英薈萃,課程設置屢屢革新——這於紐約大學全球教育體系的整個生態系統而言,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上海紐約大學真正將中國、美國以及所有學生家鄉國的文明與特質融入一個社區,爲學生營造了一個‘天下大同’、活力包容的校園氛圍。我們將永遠感激俞立中校長的英明睿智與領導風範。”

  俞立中校長現年71歲。2011年1月17日,教育部正式批准華東師範大學與紐約大學合作設立全球第一所中美合辦研究型大學——上海紐約大學。2012年4月,俞立中出任上海紐約大學第一任校長。此前,他曾擔任六年半華東師範大學校長,發起了華東師範大學和紐約大學與政府部門之間的建校磋商,是擔任上紐大掌舵人的不二人選。俞立中與紐約大學的深厚友誼可追溯至2006年,當時在華東師範大學設立了紐約大學在中國的首個海外學習中心。八年來,在俞立中校長的帶領下,上海紐約大學從最初在華師大地理大樓的不到300名大一學生,發展爲如今生機盎然的世紀大道校園,匯聚了來自約80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15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2022年,上紐大將遷至浦東前灘新校區,校園總面積11.4萬平方米。俞立中校長在高等教育領域耕耘四十年有餘,曾任地理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校長及副校長、上海師範大學校長。

  俞立中在卸任後被授予“上海紐約大學榮譽校長”稱號。

  “我很高興和俞立中一同參與並見證了上海紐約大學的建立與發展,”常務副校長雷蒙說,“童世駿教授將是一位出色的繼任者,我很期待未來與他的合作。”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終身教授、前校黨委書記童世駿表示,他很榮幸能得到華東師範大學和上紐大理事會的信任,就任上海紐約大學校長及理事會理事長。

  “我出生於工人階級家庭,父母都來自農村......我是在尼克松總統1972年訪華以後開始學習英語的,是文革後的首批大學生,”童世駿說,“從我個人經歷中,我深知教育事業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深知國際和平和中美友好的重要性。”

  “我將與雷蒙校長一起,與衞周安教務長以及全校其他所有同事一起勤勉履職,發揚中美兩國高等教育優秀傳統,貢獻於學校所在地區的進步,加強建校雙方即華東師大和美國紐約大學的合作交流,從而推動學校進一步發展。”童世駿說道。

  童世駿繫上海人,現年62歲。曾於2011年至2019年擔任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及哲學教授,2004年至2011年任上海社科院黨委副書記兼任哲學研究所所長。1978年春進入華東師大學習,分別於1982年和1984年在該校獲得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並自1984年年底起在華東師大任教,1991年和1994年分別晉升副教授和正教授。1994年在挪威卑爾根大學獲博士學位,其間深鑽當代著名德國哲學家尤爾根·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的作品。2000年,曾以富布賴特訪問研究學者身份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作一年。其主要研究領域爲認識論、實踐哲學和社會理論,已發表中文、英文及其他語種論文百餘篇,出版學術著作十餘種。

  “從童世駿教授身上,我們看到了全球教育的力量與未來,也看到了確保高等教育公平性和普適性對於培養一代優秀人才的重要意義。我們很榮幸邀請到童世駿教授擔任學校新一任掌舵人,帶領上海紐約大學開啓下一段精彩篇章。”Hamilton校長說。

  謝謝您,敬愛的俞校長!

  With great appreciation for

  your wise and generous leadership.

  本文來源:上海紐約大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