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白耗盡半生心血,也沒能謀求一官半職,直到他四十二歲的時候,唐玄宗才詔他去長安,李白聽聞後,以爲朝廷看中了他的才華,胸中抱負從此可以施展,因此寫了上文的那首《南陵別兒童入京》。但是這畢竟不是正規的考試,很難得到廣大士人的認可,仕途晉升也和科舉的進士有所區別,或許是唐玄宗只是看中李白的詩文,才讓他當個御用文人,沒有太大作爲。

大家好,我們的俊彥說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李白有一句極其豪邁的詩句,幾乎無人不知,這便是《南陵別兒童入京》中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李白才高八斗,爲何沒資格參加科舉?以至於壯志難酬,抱憾而終
許多人認爲,這是李白藐視權貴,不屑凡俗的灑脫之舉,其實此詩是李白在受唐玄宗詔,欲往長安時寫的一首詩,“蓬蒿人”也就是草野之人,此詩表達了李白受詔後的喜悅之情。造成這種理解上的偏差,是因爲沒有把握詩的全貌,在加上對李白一貫的認知,所造成。
在後世的印象中,李白彷彿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謫仙,他眼中沒有王侯將相,只有明月與酒,然而這一切,都是李白壯志難酬的背後,抒發心中的苦悶而已,他的志向,絕不是做一個吟風弄月的詩人。
關於李白的志向,他曾在自己的文章中表露過:“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原來李白是想和管仲、晏嬰一般的名相,看到這裏,或許有人認爲李白也並非那麼清高脫塵。
爲了實現這個理想,李白放下一身傲氣,四處獻詩,去讚美他人、奉承他人,寫了許多言不由衷的話,甚至是投唐玄宗所好,去學道。李白是爲了錢嗎?並不是,他家財萬貫、一擲千金,對於錢財並不在乎;那是爲了名嗎?他少年成名,才華橫溢,崇拜他的文人多不勝數,他早就成名了。
他只是想謀求一官半職。
這樣的李白是不是非常俗氣?並不,李白的做官的目標是匡扶天下、開萬世之太平,這是一種崇高的理想,爲國爲民,風月認爲,這樣的李白,比那個白衣沽酒、遺世獨立的李白更有血有肉有心,也更偉大。
李白耗盡半生心血,也沒能謀求一官半職,直到他四十二歲的時候,唐玄宗才詔他去長安,李白聽聞後,以爲朝廷看中了他的才華,胸中抱負從此可以施展,因此寫了上文的那首《南陵別兒童入京》。
可是這次入京,唐玄宗不過是看中了李白寫詩的能力,讓他伴隨左右做一個待詔翰林,工作內容就是替唐玄宗和楊貴妃寫寫他們的快樂生活,誇誇楊貴妃的美貌等等。這與李白的預期反差非常大,他厭倦了這種寫詩取悅人的生活,因此遠離了長安這個是非之地。
之後唐朝便遭逢了安史之亂,一代盛世就此衰落,李白也未能實現自己的遠大志向,還被捲入政權之爭,最後鬱鬱而終,臨死之前,他寫了一首《臨終歌》,詩中滿是遺憾和不甘,帶着這種情感,李白客死異鄉。
可是,李白才華橫溢,他爲何不直接參加科舉,反而要不斷的用詩詞作爲敲門磚走捷徑呢?憑他的才華,考個進士應該不成問題吧?其實不是李白不想考,只是沒資格參加考試,我們來看看唐朝的科舉制度:
隋唐是科舉剛剛設立的時代,尚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唐朝科舉考生的來源,多是國子監的學生,以及各州郡官府所推薦讀書人,在參加考試之前,還需填寫戶籍履歷等資料,並且由京官出具保結才能參加科舉考試。
這也是爲了甄別那些沒有參加科舉考試資格的人,古代的封建階級觀念是很濃重的,士、農、工、商,後面兩種人,以及他們的子孫是無法參加科舉考試的。我們知道,李白家中比較有錢,因爲他的父親是有名的大商人,出於這種原因,李白不能參加禮部舉行的科舉考試。
當然,唐朝比較開明,萬事都沒有絕對,如果真正有才學,即使是工商之後,不能參加一般的科舉,也能通過官員的舉薦參加由皇上主持的面試。李白就是通過玉真公主、賀知章等人的推薦,才被唐玄宗面試後任爲待詔翰林學士的。
但是這畢竟不是正規的考試,很難得到廣大士人的認可,仕途晉升也和科舉的進士有所區別,或許是唐玄宗只是看中李白的詩文,才讓他當個御用文人,沒有太大作爲。也正是看透了這一點,李白才心灰意冷,離開長安。
只是可惜的他志向沒能實現,抱憾而終!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