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曉正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公元228年,諸葛亮上奏《出師表》至劉禪,向劉禪表明了先帝創業之艱辛,並闡述了自己爲何要出兵攻打曹魏,在得到了劉禪的應允後,諸葛亮讓趙雲與鄧芝兩位將軍率領一支部隊作爲疑兵出兵斜谷,以吸引曹魏的主力大軍,自己則親率大軍出祁山,攻打隴右。要知道諸葛亮於公元181年出生于徐州琅琊,此時已經是一位四十七歲的人了,雖說這個年齡帶兵征戰之人也不算少,但要知道諸葛亮帶兵的次數不多,此前也就入川協助劉備於南下平定南蠻兩次征戰,不能說是一個經驗豐富的統帥。而且諸葛亮更擅長政治方面的事情,有他坐鎮成都,蜀漢內部會更爲穩定,然而即便如此,諸葛亮依舊常年率軍親征,最終積勞成疾,鞠躬盡瘁而死。
而且諸葛亮也明白北伐不是一場戰事就可以達到其最終還於舊都的目的的,因此在後來的幾次北伐中,諸葛亮希望做到的,不過是集中兵力與曹魏展開一場大戰,就此消滅曹魏在關隴地帶的有生力量,從而牽制中原的發展。但實際上,如果只是牽制中原的發展,爲何諸葛亮不排除小股部隊對關隴地區進行騷擾,而是要親自帶兵征戰,出兵北伐呢?
其實這個問題在諸葛亮南征的時候就有答案,當時南方諸郡造反,諸葛亮決定率軍親征,當時連諫認爲南方大多是不毛之地,瘟疫十分厲害,諸葛亮乃是蜀漢一國的希望,不應該冒險纔對。然而諸葛亮考慮到諸位將領的人才不及自己,因此纔會親自前往。而南征這種事情諸葛亮都會覺得諸位將領不如自己,更重要的北伐自然無法假借他人之手,而自己坐鎮國內了。
更何況中小規模的軍隊如果遇到了敵人的主力軍隊,那只有迅速撤退纔是上策,如此一來,這些隊伍既不能消耗和殲滅敵軍的主力,又不能攻城略地兼併魏國土地,這種軍事行動只具備象徵性意義,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不過是浪費時間而已。正因爲這樣的軍事行動不奏效,因此在姜維最初的幾次不過萬人的北伐也沒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只有後來大規模的會戰,才讓蜀漢與曹魏互有勝負。
筆者認爲,國內有強人入諸葛亮,還要藏着掖着不帶兵征戰,留在國內的用處只怕不大。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