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海外總有一些政客叫囂要將製造業搬離中國,但實際上,這樣做的企業很少,像福特甚至將在美國本土的產線砍了,將重心放在中國,特斯拉也屁顛屁顛跑過我國建設工廠。不過也有車企選擇離開,標緻雪鐵龍就做出一個決定,新能源是未來的趨勢,它本來是打算在中國建立電池產線的,但最終還是做出一個令人遺憾的決定,這家法系車寧損失157億,也要撤離中國!

  標緻雪鐵龍可謂是法系車的龍頭,但是法系車在我國有些水土不服,發展一直很不景氣,去年在我國虧損高達53.4億,儘管如此,其負責人也再三表示對中國市場的看重,但是卻一直沒啥積極的舉動,譬如降個價啥的,在很多人看來,法系車退出國內市場,也是遲早的事,畢竟一直虧損這麼錢,穩賠不賺的事兒,再大的車企也撐不住很久啊。

  而且我們不難想象,雪鐵龍本之所以打算在國內製造電池,就是因爲國內的人工成本比較低,但是隨着逐漸的發展,國內的用人成本在逐漸上升,這優勢已經不再那麼明顯,目前新能源才起步,一個電池廠從規劃,到後來實現大規模量產,時間跨度太大,加上自己車子在我國本來就賣不動,這個風險還是挺大的,還不如將其遷回自己的大本營。

  因此雪鐵龍才做出決定,將在國內的電池工廠關掉,轉而與新能源集團道達爾合作,花了157億在法國重新部署新的產線。不過這對我們而言,其實也沒啥損失,法系車在新能源領域本身就比較落後,目前我國的比亞迪以及美國的特斯拉是稍微領先,做電池的大佬國內更有寧德時代,在新能源領域實現超車,並非沒有可能。對於它的撤離,網友只是暖心揮手:一路走好。

  當然了,也不只是海外車企,甚至一些服裝品牌等,都開始撤離,這是不可避免的現象,一來能增加當地的就業,二來搬去其他成本低的地方生產,也能獲取更大的利潤,對於我們而言,這指定會遭受一些影響,不過國家也在發力高端製造,也希望在海外品牌退出後,國產的品牌能扛起大旗,消化掉這些份額,也只有高端製造的轉型成功了,我們纔有底氣說自己富強了。對此,你有什麼不一樣的見解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