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它指当夜的21~23时,地支命名是亥时。“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时,指每日的13~15时。

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它与地理知识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1

什么是十二时辰?

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十二地支与生肖?

十二地支又称十二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中国古代拿它和天干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时的次序。

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依次分配于十二地支,是中国民间计算年龄的方法。除了记年,十二生肖还有记时的功能。古人以这十二中动物的习性来为分配格个地支, 例如:老鼠是夜间活动的动物,因此以子时(午夜11时至1时)配合鼠、兔在日出之时出来觅食,因此以卯(5时至7时)配兔,和当时农业社会的生活起居作息系系相关。

△十二时辰制与十二生肖

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2

十二时辰与地理

子时(夜半)

23:00-1:00

“夜半”所指的时间是指前夜23时~本日凌晨1时(北京时间,24小时制,下同)。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子时。

“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这一自然现象变化的中间时段,而人们平素所说的“半夜”则是笼统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时间,其时间往往超出夜半的那两个小时。

古代人们发现鼠类在夜间尤其是子时活动最为频繁,而且鼠类的体型在十二生肖中也最为幼小,因此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成了“子鼠”,作为一天的起始,排在属相的第一位。

丑时(鸡鸣)

1:00-3:00

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即深夜过后的1~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

丑丑是“扭”的本字,此时天地间似有一双大手,正把夜幕与白天互相扭转。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

寅时(平旦)

3:00-5:00

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今所说的黎明之时。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

此时,太阳虽还未出地平线,但遥远的天际处早已显现一线生机,老虎也蠢蠢欲动,是为寅时。

卯时(日出)

5:00-7:00

“日出”是指太阳升出地平线之时。用地支命名,为卯时。这个时段指每天清早的5~7时。之所以称为卯时,这是因为在古代,这会儿,官员们要上早朝、清点人数,称为“点卯”。

这时,太阳还没露出脸面,月亮的光辉还未隐退完全。玉兔是月亮代称,是月宫神话中惟一的动物,这样卯时就同兔搭配。

辰时(食时)

7:00-9:00

食时就是古代中国人民“朝食”(吃早饭)之时,即每天的7~9时。以地支命名,称之为辰时。

传说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龙是神话中的动物,于是辰时属龙。

巳时(隅中)

9:00-11:00

临近中午的时候为隅中(临近中午的意思),即上午的9~11时,用地支表示为巳时。

临近中午,艳阳当空,蛇正潜伏在草丛中,是为巳时。

午时(日中)

11:00-13:00

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即为正午的时辰。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时。这一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午时。

此时,太阳正运行到天宇之中,太阳高度角达一天中最大,太阳辐射最强烈。相传这时候,动物们都躺着休息,只有马还是站着的,所以午时是属于马的。

未时(日

13:00-15:00

“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时,指每日的13~15时。“日昳”的意义是,太阳过了中天偏斜向西边。以中天为界,这时的太阳与隅中之日相对。

据说羊在这时候洒尿最勤,洒出的尿可治愈自身一种惊疯病,因此,未时属羊。

申 时(晡时

15:00-17:00

古代中国人民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之义即“第二次进餐之时”。这一时段以地支命名为申时,它指每天的15~17时。

据说这时猴子的叫声最为清亮,是为申时。

酉时(日入

17:00-19:00

“日入”即为太阳落山,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古代中国人民用地支称这一时段为酉时。它指每日的17~19时。鸡在此时归巢。古时,人们又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

戌 时(黄昏

19:00-21:00

指太阳落去,天色欲黑而未黑之时,即19~21时。用地支表示为戌时。人们为什么要用“黄昏”来表示这一时辰呢?《说文》曰:“黄,地之色也。”又说:“昏,日冥也。”夕阳沉没,万物朦胧,天地昏黄,“黄昏”一词形象地反映出了这一时段典型的自然特色。

黑夜来临,狗看家,守夜的警惕性最高,并产生一种特殊的视力和听力,看得最远,听得最清楚。所以戌时属狗。

亥 时(人定

21:00-23:00

这是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它指当夜的21~23时,地支命名是亥时。“人定”的意思为:夜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安歇睡眠的时候。

据说这时候猪睡得最香甜,发出鼾声最响亮,是为亥时。

3

中国古代时间的换算

古代有五更的说法,比如三更半夜、“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更”是古代对于夜的划分,一夜有五更,每更大约两个小时,因为彼时用鼓报时,所以五更也被称为五鼓、五夜,对应的时间段则是19:00至次日的凌晨5:00,所以五更分别对应的是:

至于其他的换算关系,大家可以简单了解:

1时辰=2小时=8刻;

1刻=三盏茶=15分钟;

一盏茶=两炷香=5分钟;

一炷香=5分=2分30秒;

1分=6弹指=30秒;

1弹指=10刹那=5秒;

1刹那=0.5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