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通過對全國199所高校學生進行統計調查後發現,有97.12%的學生表示自己有或偶爾有拖延習慣。

執筆:王筱銘

編輯:王之風

定稿:蘇子後

爲人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總能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讓家長甚是頭疼,例如娃做事愛拖拉的問題,在爸媽訓斥、說教後,得不到絲毫的改善。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無關

面對孩子做事拖拉,家長應該怎麼辦?

1、和孩子一起制定計劃表

如果孩子愛拖拉,可能是因爲他們沒有時間觀念,家長可以和娃一起制定適合的時間計劃表,如早上6點半起牀,穿衣、洗漱、準備用品20分鐘;

30分鐘寫完多少字等,讓寶寶按照時間表來進行,這個過程父母可以多鼓勵他們,調動娃的積極性。

2、和孩子玩競賽小遊戲

如果家裏有兩個孩子,就讓兩個娃進行競賽,如穿衣、洗漱等小事情,假如只有一個寶寶,爸爸或媽媽可以和孩子進行比賽,注意大人在這個過程中要一定程度地讓着娃,讓他們擁有一定的成就感,這樣愉悅的家庭氛圍,有助於他們加快自己做事情的速度。

3、家長以身作則

要想讓孩子養成做事不拖拉的好習慣,家長就要以身作則,最後榜樣,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時間,例如上班不遲到,事情都能夠按時完成,孩子長期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就會慢慢影響到他們。

4、讓孩子承擔拖延帶來的後果

如果孩子不管做什麼都拖拉磨蹭,家長多次催促、說教後還沒有改善,那父母不妨讓他按照自己的時間節奏來,比如洗漱、喫飯拖拉,導致上學遲到,那麼去學校後就會受到老師的批評,讓他明白自己拖延時間,是會帶來後果的。

5、設定獎懲措施

如果說教催促都不管用,那家長不妨可以採取獎懲措施,如在孩子按時完成某一件事後,獎勵一朵小愛心,當積攢到十個的時候,就可以獲得一項獎勵等;拖延一次,如上學遲到,就給予減少零花錢或一週零食的懲罰。

孩子拖拉很可能會帶來哪些影響?

1、 變得自卑多疑

孩子總愛拖延,那麼自己就經常不能按時完成任務,在內心就容易滋生出一種自卑感,覺得自己很失敗,很沒用,無法認可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好,從而對自我產生質疑。

2、無法實現自己的想法

如果孩子有拖延症,就會導致原本在有效期內完成的事情,硬是被拖得無法按時完成,甚至是自己感興趣或是想要做的事情,由於一直有着拖拉的習慣,一時間難以改正。

3、變得過於自我

有拖延症的人,就會將不喜歡、不想做的事情做得很拖拉,那麼就會導致不屬於自己專業範疇內的事情,就更加得不會做、不想做,這樣會逐漸變得自我,畢竟生活中有太過不如意的事情,需要去克服。

4、出現焦慮情緒

由於有拖延症的習慣,所以很多事情都無法按時完成,這樣就很難得到別人的認可和信任,那麼自己會更否定自己的能力,從而容易產生一些焦慮的負面情緒。

如何避免孩子養成做事拖拉的壞習慣?

1、建立孩子的時間觀念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時間觀念,尤其是年齡上尚小時,他們的理解能力有限,而時間又是一個較爲抽象的概念,尤其是在三歲前,娃還沒有形成時間觀念,家長可以採取買一個沙漏,來讓孩子感知時間的流失。

在三歲後,孩子慢慢有了時間觀念,家長可以通過鐘錶來幫助他們認識時間,並通過看書、出門玩耍等花了多長時間的方式來幫助他們建立時間觀念。

2、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專注力,可以讓一個人集中注意力去完成某一件事情,那麼這樣做事情不僅速度快,效果也會很好。

因此,家長要從小培養娃的專注力,例如娃在玩某個玩具時,父母不要經常性的去打斷。

3、制定規則

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因此在爲了讓孩子建立做事不拖拉的好習慣,可以立下規則,如作業不按時完成,就不能看電視;沒有按時上牀睡覺,扣罰一週零花錢等,讓孩子養成一種在規定時間內,就要將事情做好的習慣,慢慢提高他們的速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