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總的來說,昆陽之戰的爆發,是基於王莽對於各地義軍發展局勢不同而做出調整引起的,本意是想集中主力撲滅綠林軍,打擊其他勢力的氣焰,但是新朝雖然集結了主力部隊,42萬大軍的新軍在一個草包的率領下,被劉秀以劣勢兵力擊潰,王莽的決策反而加劇了新朝的滅亡,只能說是天意吧。這也就導致了主力的42萬新軍,不去攻打劉玄政權的主力部隊,反而是在昆陽這座城面前白白耗了一個月,給劉演拿下宛城,以及劉秀調集援軍創造了相對充足的時間,他堪稱劉玄政權安插在新朝第一個臥底了。

原標題:昆陽之戰,劉秀擊敗42萬新軍,新軍這一草包統帥堪稱綠林軍的臥底

王莽在歷史上建立了兩漢之間,享國15年的新朝,作爲被後世認爲是穿越者的王莽,繼位時期推動的改革不被接受,也並未扭轉西漢末期發生的危機,進一步刺激了國內的矛盾,只是內亂四起,在新朝平叛的過程中,昆陽之戰成爲決定新朝命運的一戰,劉秀主導的綠林軍,在昆陽擊敗了新朝42萬主力軍,同年綠林軍就攻入了常安(新朝國都),王莽被殺,新朝就此滅亡。

可以說發生在新朝地皇四年,更始元年,即公元23年的昆陽之戰,成爲結束新朝動亂的關鍵戰役,那麼原本打算一舉擊潰綠林軍,平定南方的新朝,集結了主力精銳,因爲兵敗於昆陽城下呢?這其中有公認的天選之子劉秀的正確決策, 還有王莽從弟王邑的呆滯指揮,其令42萬新軍成爲了羔羊。

公元23年,劉玄被擁立爲皇帝,年號更始,這打亂了王莽的平叛策略,原本他是想打算先行主力剿滅北方的赤眉軍,對待崛起於南方的綠林軍採取次要攻擊的戰略,只是綠林軍殲滅了甄阜、梁丘賜軍,又擊敗嚴尤、陳茂,加之劉玄稱帝,這都讓王莽必須改變決策,先要擊敗率先稱帝的劉玄。

《漢書.王莽傳》邑至雒陽,州郡各選精兵,牧守自將,定會者四十二萬人,餘在道不絕,車甲士馬之盛,自古出師未嘗有也。

《後漢書.光武帝紀》自秦、漢出師之盛,未嘗有也。

王莽爲了平定綠林軍,任命王邑爲主帥,雖然王邑在昆陽之戰中的指揮堪稱草包,但是人家畢竟和王莽有一定的血緣關係,王莽對於將領的防範還是很嚴苛的,對於前線將領作戰有很強的控制慾,有點類似於後世宋太宗對於前線將領的干預。

新朝下令,令各州郡調集兵力,有州牧和太守領兵前往洛陽一線集結,加上新朝朝廷集結的兵力,合計42萬,號稱百萬大軍,大舉南下,面對剛剛稱帝的劉玄政權,王莽是打算一戰將其撲滅的,也是在告誡其他勢力,稱帝是沒有好下場的。

那麼當時的劉玄政權的狀況如何呢?

當初劉玄和劉演兄弟在綠林軍中是有名號的,尤其是劉演軍功尤甚,當時他正率部圍攻宛城,拿下宛城,劉玄政權纔算是站住了根基,所以說圍攻宛城的綠林軍,也就是有劉演所統帥的部隊是主力部隊。

《後漢書.宗室四王三侯傳》自阜、賜死後,百姓日有降者,衆至十餘萬。

而且劉演吸納了大量歸附者,攜衆十餘萬,兵鋒正盛,劉演也是分兵把手昆陽,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葉縣,目的就是爲了遏制新軍南下,爲其奪取宛城獲得時間。

也就是說駐守昆陽的其實是一支偏師,但是當新軍大舉而來的時候,劉演也並未抽調兵力去增強昆陽的防守,因爲他也知道,不打下宛城這座堅城,沒有立足之地的綠林軍若是和新軍爆發野戰,勝算並不大。

《漢書.王莽傳》昆陽時已降漢,漢兵守之。嚴尤、陳茂與二公會,二公縱兵圍昆陽。

《後漢書.光武帝紀》諸將見尋、邑兵盛,反走,馳入昆陽,皆惶怖,憂念妻孥,欲散歸諸城。

42萬新軍浩浩蕩蕩直逼昆陽,雙方內部都發生了決策的爭論。

嚴尤建議王邑應該繞過昆陽,快速進軍到宛城城下,擊敗劉演的主力軍,這樣的話啊,其他劉玄政權的勢力就會不蹦瓦解,不是威脅了。

只是王邑這個草包自恃兵力強盛,要一步一步的“穩步”推進,不顧宛城守軍的困境,想要屠了宛城,以示軍威,所以42萬大軍也不分兵,而是將宛城圍困的死死的,昆陽一城反而成爲了吸引新軍主力的關鍵點,這一點是劉玄一方衆人都沒有想到的。

同時逃入昆陽城內的各路綠林軍將領也是打算各自散去,不想堅守昆陽,是劉秀主張死守昆陽,再求外援的,說實話當時劉秀的地位還真沒那麼高,他當時應該是太常偏將軍,所以引起了衆人的反感,衆人的潛臺詞就是,你劉秀算哪個蔥啊?

只是當時王邑所率新軍的行軍速度還是蠻快的,在昆陽守軍尚未走出決斷前,已經兵臨昆陽城下,並開始圍城了。

局勢如此,反倒是幫了劉秀的忙,畢竟新軍已經圍城,想要出逃也不容易了,而且就算逃出城去,也難逃被追上的境遇。

《後漢書.光武帝紀》時城中唯有八九千人,光武乃使成國上公王鳳、廷尉大將軍王常留守,夜自與驃騎大將軍宗佻、五威將軍李軼等十三騎,出城南門,於外收兵。時莽軍到城下者且十萬,光武幾不得出。

所以也就有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記載,作爲太常偏將軍的劉秀竟然可以命令地位高於他的王風和王常留守昆陽死地,自己跑出去求援,說白了就是新軍已經圍城,待在城裏反倒是安全的,能衝出去已經是九死一生了。

其實面對兵力遠不及自己的昆陽守軍,王邑也有很多辦法拿下昆陽,無論是招降還是圍三缺一都可以快速攻佔昆陽,可是王邑這個草包就是不接受。

當時昆陽城中的守軍已經主動向王邑表達出投降之意了,可是王邑不准許,他就是要屠盡昆陽城,這反而使得守軍守城意願大幅增強,同時王邑再度拒絕了嚴尤圍三缺一的計劃,讓昆陽城內守軍自己逃出城,王邑表示,這和自己的構想完全不符合。

這也就導致了主力的42萬新軍,不去攻打劉玄政權的主力部隊,反而是在昆陽這座城面前白白耗了一個月,給劉演拿下宛城,以及劉秀調集援軍創造了相對充足的時間,他堪稱劉玄政權安插在新朝第一個臥底了。

《後漢書.光武帝紀》既至郾、定陵,悉發諸營兵,而諸將貪惜財貨,欲分留守之。

當時劉秀也是很有膽量和謀略,他並沒有去宛城尋求救援,而是到了郾縣(今河南郾城縣)、定陵縣(今河南舞陽縣)一帶尋求援軍,雖然諸將並不想去救援昆陽,但是最終被劉秀說辭所折服,率部前往救援昆陽。

其實這也是劉秀沒有辦法的選擇,如果他去宛城求援,在不瞭解宛城戰況的情況下,很有可能會白跑一趟,而且來往時間過長,昆陽城可謂是危在旦夕,劉秀也不知道王邑是一個棒槌啊,大好局勢就是不會打,愣是把一副好牌打輸了。

而到郾縣、定陵縣求援,可以保證劉秀在短時間內能夠集結足夠的兵力,可以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王邑自然是想不到還有敢於救援昆陽部隊。

所以當劉秀率部出現昆陽城下時,新軍是沒有太多防備的,通過幾次奮戰,劉秀連敗新軍,加之劉秀向城中傳達,宛城已被攻下,主力部隊正在趕來的消息,其實當時宛城的確被攻下了,只不過消息還沒有傳到到昆陽戰場。

劉秀的操作一度使得局勢發生逆轉,困守多日的守城將士有了希望,而陷入1個月攻城戰的新軍將士則日漸疲憊,厭戰情緒開始在軍中蔓延,這時王邑再度表現出了臥底的一面。

面對不利局勢,坐擁40餘萬大軍的王邑決定巡視各營,但是命令各部只准堅守營寨,不得隨意出營,自恃自己帶領的萬餘部隊足以威懾劉秀,所以本來佔據兵力上優勢的王邑,活脫脫把此戰打成了勢均力敵的戰爭。

《漢書.王莽傳》會世祖悉發郾、定陵兵數千人來救昆陽,尋、邑易之,自將萬餘人行陳,敕諸營皆按部毋得動,獨迎,與漢兵戰,不利。

王邑的命令給了劉秀機會,讓劉秀可以率數千部隊,衝入新軍軍陣,但是不會被新軍圍攻,王邑給劉秀創造了實現斬首行動的機會,混戰之間,王邑所率萬餘部隊被擊潰,加上昆陽城內部隊出城加入劉秀,反擊新軍,王尋被斬殺,王邑倉皇而逃。

而新軍各部只能幹看着,因爲有王邑的軍令限制,坐視在戰場決戰中,大部分新軍將士只能成爲看客,結果就是新軍因爲主帥逃離而發生大範圍潰敗,劉秀趁勢追擊,大敗新軍,“盡獲其軍實輜重、車甲珍寶,不可勝算,舉之連月不盡,或燔燒其餘”。

此戰之後不久,同年九月綠林軍就攻入了常安,十月王莽被殺,新朝滅亡,也可以說昆陽之戰就是新朝的亡國之戰。

總的來說,昆陽之戰的爆發,是基於王莽對於各地義軍發展局勢不同而做出調整引起的,本意是想集中主力撲滅綠林軍,打擊其他勢力的氣焰,但是新朝雖然集結了主力部隊,42萬大軍的新軍在一個草包的率領下,被劉秀以劣勢兵力擊潰,王莽的決策反而加劇了新朝的滅亡,只能說是天意吧。

參考資料《漢書.王莽傳》《後漢書.光武帝紀》《後漢書.宗室四王三侯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