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圖說:舞劇《花樣年華》中的旗袍是特別設計的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昨日,芭蕾世界分享了一段譚元元穿着旗袍跳了一曲“花樣年華”的視頻,網友們紛紛感嘆“這美得。

 昨日,芭蕾世界分享了一段譚元元穿着旗袍跳了一曲“花樣年華”的視頻,網友們紛紛感嘆“這美得……把我的魂都跳出來了!”事實上,這段視頻是2018年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金爵獎頒獎典禮暨閉幕式上的表演。身着旗袍的譚元元,一改“天鵝公主”的高貴冷傲,在舞伴的牽引下跳出了風情萬種,真正是“溫柔了歲月,驚豔了時光”。

圖說:網友評論譚元元的舞蹈

  說起“花樣年華”,人們或許最先想到就是王家衛同名電影中張曼玉的婀娜身段和讓人目不暇接的旗袍秀。但其實,旗袍也同樣受到舞臺作品的追捧。今年央視春晚舞臺上,最讓人驚豔的當屬上海歌舞團帶來的《晨光曲》。在耳熟能詳的《漁光曲》的伴奏下,18個穿着旗袍的女子在舞臺上翩翩起舞,悠揚的旋律、優雅的姿態,漸變的燈光,以小板凳和蒲扇爲道具,把觀衆帶回到了老上海弄堂裏的寧謐時光。美妙的舞姿,展現了獨具東方神韻的舞蹈。

圖說:春晚上的《晨光曲》

  這段《晨光曲》的羣舞就是去年“現象級”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舞段,原名《漁光曲》。舞蹈跳的是石庫門裏的弄堂生活,而背景卻是上海的晨曦,當第一縷照耀在外灘,東方明珠、大劇院被光線勾勒出金色的輪廓,上海在慢慢甦醒……和電影《花樣年華》中時而如水墨般意蘊悠長、時而又如油畫般燦爛璀璨的精緻旗袍不同,舞段中煙青色的旗袍是上海那個時代街頭巷尾最家常的衣裳,承載着那個時代的回憶。

圖說: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煙青色旗袍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穿着旗袍跳芭蕾,其實早在2006年就誕生過一部經典作品,就是上海芭蕾舞團至今盛演不衰的芭蕾舞劇《花樣年華》。作品集合了中法兩國編導及舞美藝術家聯袂打造,描述了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上海石庫門街頭的一幕有情無緣的愛情故事。該劇的編舞衝破了芭蕾託舉、旋轉的審美習慣,更多地把關注度放在了男女主角的內心矛盾和老上海風情的演繹上。

圖說:芭蕾舞劇《花樣年華》

  爲方便翩翩起舞,設計師熱羅姆·卡普蘭爲《花樣年華》演員們設計的旗袍開叉比一般的高,而且在前部、後部都有斜開的叉,方便演員展開肢體。最巧妙的是,這些叉都被重疊的布料遮住,當演員站着不動時,大家看到的只是旗袍式樣,一旦演員舞動,前後部的暗叉將會讓她們行動自如。

圖說:舞劇《花樣年華》中的旗袍是特別設計的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旗袍,恰到好處地凸顯出東方女性柔婉的線條和玲瓏身姿,亦傳遞着中國傳統美中“韻味”二字的精髓。在時代飛速發展的近半個世紀,旗袍也一度被行動更爲利落便捷的現代服裝所取代。然而,旗袍也從未被追求美、講究生活品質的人們所遺忘過。隨着人們生活品質的不斷提升,旗袍也越來越頻繁地迴歸人們的日常生活。近年來,不但上海老字號旗袍店的銷量逐年遞增,就連年輕的90後在婚禮上也越來越多地選用中式旗袍禮服來替代西式婚紗,成爲復古新風尚。(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