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劉備臨終前託孤於諸葛亮,是充分考量了諸葛亮的能力和作用,除了囑咐兒子劉禪的《劉備敕劉禪遺詔》外,劉備也像孫策對張昭一樣,對諸葛亮說了一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由此可見,孫策的託孤,堪稱最真誠的託孤,他的真誠也換來了張昭的忠心,使得江東基業在孫權手裏開花結果。

東漢末年,羣雄並起,最後形成了三國鼎立之勢。雖說魏蜀吳三國僵持了很長一段時間,但三國的奠基人卻並沒有太大的交集,因爲東吳的奠基人孫策在平定江東後不久就死於許貢門客的刺殺,早早地將江東交付於孫權。

而三家勢力除了劉備,都是在繼任人手中建立了國號,開創了自家的勢力,那三家奠基人是如何託孤給繼任人,以成就自己開創的霸業的呢?

我們自然還是要從最早託孤的孫策開始講起。

孫策早在袁術帳下就是一員能征慣戰的猛將,以勇猛著稱。脫離袁術後,更是憑實力打出了自己的天地,僅用四年多時間便拿下了江東地界,被譽爲“小霸王”。可惜後來,孫策中了刺客的埋伏,最終不治身亡。

臨終前,他當着孫權的面託孤於他最早招募的文官——張昭。

孫策託孤之時,周瑜確實不在現場,至於那句出名的“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只是演義中的說法。也就是說,孫策看重的託孤大臣,僅僅只有張昭一人。

雖然張昭是在赤壁之戰前做了一把主降派,感覺有點“軟骨頭”,但縱觀江東文武的班底,孫策及程普、黃蓋等元老將領都是武夫出身,而因爲有張昭這樣的文官在,才健全了江東的文武體系,加強了孫氏集團的統治能力。此外,張昭還作爲孫氏與江東士族之間的紐帶,加強了兩者的聯繫,使得江東士族最終才答應支持孫氏。

正因爲張昭在孫氏集團中的重要地位,加上孫策對張昭的信賴,纔在這重要的交接之際託孤於他。當時,孫策還說了一句話,“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就是說如果孫權不行,你張昭可以取代他。不過,其實張昭心裏明白,這不過是孫策的託詞而已,其目的是爲了讓張昭能盡力輔助孫權。但話能說到這個份兒上,足見孫策對張昭的信任,他也被孫策的話打動,孫權繼位之後,張昭就兢兢業業,幫助他成功坐穩了江東之主的位置。即便晚年遭到排擠打壓,張昭也是默默承受,最終閉門不出,完成了一個忠臣的本分。

由此可見,孫策的託孤,堪稱最真誠的託孤,他的真誠也換來了張昭的忠心,使得江東基業在孫權手裏開花結果。

再來看看三國第一勢力的曹操。

曹操一生征戰大江南北,平定了北方大部分地區,使得曹魏勢力成了三國當之無愧的第一勢力。在洛陽寢宮託孤的時候,託孤重臣有曹洪、陳羣、賈詡、司馬懿這四人。

征戰天下半輩子,最終高居魏王的曹操,得知自己大限將至,反而展現了另一種姿態。一生都在與外部和內部敵人進行爾虞我詐鬥爭的曹操,狠辣果斷且生性多疑。但他臨終之前,卻拋開了所有這些與他榮耀、權利休慼相關的事物,反而關心起自己的家事,竟還擔心自己的小妾日後的安危,便囑託她們可以學習做衣服鞋子謀生,也可以選擇改嫁。基本上都是一些生活上的繁瑣小事。

從曹操最後的遺令來看,他在人生最後一刻更像是一位尋常人家的父親、大家長,而不是那個戎馬半生、位高權重的雄主。

不得不說,曹操英雄了一輩子,卻在人生的最後時刻放下了所有的擔子,家裏家外地完成了最灑脫的託孤。只是沒想到怕什麼來什麼,當年他的顧慮最後成了現實,而他託孤的其他三人沒有一個堅守到最後,讓司馬家族奪取了所有勞動果實。

最後,自然就要說到在位時就創建自家勢力,卻是最後一個託孤的劉備了。

劉備作爲起步較早的梟雄,一路磕磕碰碰,幾經波折,最後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安家荊州,西取益州,奠定了基業,堪稱勵志典範。而白帝城託孤也成就了一對仁君忠臣的最佳典範。劉備託孤的衆臣除了諸葛亮還有李嚴,但真正重點囑託的只有諸葛亮。

劉備的託孤也是經過了深思熟慮,之所以選擇諸葛亮,是因爲他代表了荊州士族的利益,而諸葛亮爲人穩重,秉公無私,最能權衡劉備原先的元老、荊州、益州三個大的陣營間的平衡。再加上破格提拔了益州系的李嚴,對益州士族的利益也有了交代。

劉備臨終前託孤於諸葛亮,是充分考量了諸葛亮的能力和作用,除了囑咐兒子劉禪的《劉備敕劉禪遺詔》外,劉備也像孫策對張昭一樣,對諸葛亮說了一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既是與諸葛亮的君臣相知相許之情,同時也是對諸葛亮的鞭策,劉備還交代讓劉禪爲首的兒子們像對待父親那樣對待諸葛亮。這樣的託孤也深深地打動了諸葛亮,諸葛亮也積極回應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所以劉備去後,諸葛亮終其一生盡心盡職,忠心耿耿,將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季漢。

無論是看演義還是史書,劉備的託孤都絕對是最成功的託孤,他與諸葛亮的相知相許,讓諸葛亮盡心盡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終諸葛亮在世季漢都是三國裏最穩定的勢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