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陸門戶網站騰訊順勢刊出文章稱自古英雄出地攤,並列舉出當今中國商界大佬們的地攤經濟發家史。技術的更新,讓時代賦予了“抓人眼球”更多的渠道,地攤需要擺在人流量大的街道,家家都有的電視興起了電視購物,互聯網的發達則捧紅了直播。

全面復甦、解決就業、刺激經濟,疫情時代的中國由李克強親自出馬,鬆綁地攤經濟緩解經濟難題與失業潮。成都、武漢等全中國各地紛紛出臺政策配合推動“地攤經濟”重出江湖。連一向被視爲地攤經濟死敵的城管大軍也發聲支持。

大陸門戶網站騰訊順勢刊出文章稱自古英雄出地攤,並列舉出當今中國商界大佬們的地攤經濟發家史。以下爲騰訊文章: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無數新鮮事物湧來,擺攤是創業成本最低的行當。

光盤、錄音帶成了大佬們熱衷擺攤的商品。美圖董事長蔡文勝曾回憶:“當時中國沒有幾個歌星,大家聽的就是鄧麗君,但是當時在大陸幾乎是買不到鄧麗君正版磁帶的。”於是,翻制磁帶賣成了蔡文勝掙得“鉅額”收入的渠道之一。據楚天金報報道,依靠翻制磁帶,蔡文勝當年一天能賺一百多元。而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985年,全國城鎮職工人均月收入不到100元。

無論是當年15歲的蔡文勝、18歲的羅永浩,還是40歲的柳傳志、43歲的任正非,似乎都抵擋不住地攤的“誘惑”。或是迫於生計,或是看到了地攤背後的“暴利”,或是爲了更高的事業,無論如何,地攤都成了大佬的起步,無礙於年齡和目的。

都在18歲擺過攤的羅永浩和薇婭,如今都靠直播賺得頂級流量。這似乎意味着,80年代的地攤、90年代的電視購物和如今的直播,本質都是靠吸引流量賺錢。技術的更新,讓時代賦予了“抓人眼球”更多的渠道,地攤需要擺在人流量大的街道,家家都有的電視興起了電視購物,互聯網的發達則捧紅了直播。

當年擺地攤的青年、中年,如今已經成爲各行領軍人物。如今的地攤熱,或將誕生更多的未來領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