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后文简称《民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其中关于网友热议的,早在5月12日央视新闻微博发布民法典草案拟引入的“离婚冷静期”也在《民法典》中正式颁订。那么究竟何为“离婚冷静期”?这一举措为何引起广大网友的争议?提案人和立法者又为何在一片抗议声中仍坚持这一法案落地呢?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关于所谓“结婚冷静期”的相关规定,即《民法典》第五编第四章第一千零七十七条规定:“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前款规定期限届满后三十日内,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未申请的,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也就是说,凡是协议离婚的夫妻,在申请离婚满三十天后,并在之后的三十天内必须去双方亲自去申请,才能颁发离婚证。其中申请后的三十天,就是“离婚冷静期”。而引起网友争议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极大的增加了离婚成本,包括时间成本、金钱成本等,离婚不自由等问题。

而人大代表蒋胜男更是在会议上直接指出,这项制度其实是以少数人的婚姻问题,强迫多数人买单。毕竟由《2016年中国婚恋调查报告》的数据中显示,中国闪婚闪离的人不足5%,也就是说中国大约95%的人在结婚和离婚的时候都是通过冷静思考之后做出的决定,那这30天的“离婚冷静期”又有何必要?

同时网友更担心的问题还是在这所谓的“冷静期”间,夫妻是否能做到真的冷静,是否反而会激化矛盾,从而互相伤害。尤其是在有家暴,或有家暴倾向的家庭关系中,受伤害的一方又如何保护自身安全。虽然规定中指出,“离婚冷静期”仅适用于协议离婚,因一方家暴、虐待、吸毒、赌博等要求离婚的,可以通过起诉离婚,经法院调解无效的依法予以离婚。而我国法律关于“家庭暴力”的定义如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一条“家庭暴力”的定义:“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可见“家庭暴力”在法庭上举证十分困难,且难以定性。一旦无法定性,这30天的冷静期对于受伤害的一方可能会是更大的灾难。而且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讼诉离婚十分困难,第一次讼诉不判离的概率非常高,而等到能够再次起诉,必须要在第一次判决书生效的六个月后,也就是说,即使很幸运地第二次就起诉成功,前后加起来时间也会达到一年半。然而在此期间,受伤害一方可能会一直遭到暴力对待、经济控制甚至行动受制。

既然反对的人如此之多,立法者又为何一定要执意执行“ 离婚冷静期”呢?其实,结婚冷静期并非我国独创,像法国、美国还有韩国等国家早已开始实施“离婚冷静期”。法国规定新婚六个月内不可以协议离婚,协议离婚需要三个月的考虑期;美国加州离婚冷静期更是长达六个月;韩国民法把冷静期称为“熟虑期”,规定夫妻有子女的熟虑期为三个月,无子女的一个月。由此看出,我国现在的离婚程序在世界范围内也属于最自由最便捷的司法程序之一。《民法典》中关于离婚的新规,大方向上更倾向于家庭的维护,而不是个人独立的意志,所以有舆论猜测,这条法律是为了降低离婚率,增加生育率。那我国的离婚率是多少呢?有人曾经通过离婚对数/结婚对数,得出了44%的比例,然而这其实是“离结比”。离婚率的算法是某年离婚对数/某年的人口总数,2018年我国离婚率3.2‰,国际上2017年,俄罗斯4.5‰,美国约为3.6‰,德国约为2.2‰,英国2.05‰。我国结婚率自2014年逐年下降,如果离婚更难,离婚率的数据也许会更“好看”,但对结婚率的影响肯定是负面的。同时生育率也会同比下降。

有法学家认为,这是《民法典》希望体现的价值观,《民法典》的“婚姻家庭编”本身就寓意着对家庭的重视。更有专家认为,离婚并不仅仅是个人私事,它更是关系到子女、老人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而当前我国单身人口已经接近2亿人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晚婚或者不婚,除经济压力之外,更大一部分原因是当代年轻人比起家庭,他们更愿意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把精力投入在自身提升,或者消遣娱乐。而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婚姻对于年轻人来说已经不是生活必需品。一个人生活有时候往往意味更多的自由。如今国内老龄化加剧是国家正面临的挑战,家庭是最小的社会经济单位,一个家庭所贡献创造的GDP要大于一个人,在家庭婚姻中的一些花销,在家庭生活结束后就不再有这方面的支出。因此,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会长夏吟兰教授指出,离婚自由的边界是社会主义,对公民个人离婚自由权利的保护应符合社会主义考虑的成本。而当前我国在疫情期间的经济恢复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即便闪婚闪离的人不足5%,但在中国的人口基数下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的诉求就应该被彻底忽略吗?法律就不该去关注他们的权利吗?离婚自由是说离不离婚是可以选择的,那我们有什么理由,先入为主的站在坚持要离的一方呢?

作者:临沂大学 张亚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