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败也萧何但是成也萧何,我们也不得不说,也是蒋琬、费祎、姜维三个贤才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尽心辅佐阿斗,才能是蜀汉延续三十年。姜维执政的时代,蜀汉经过蒋琬、费祎执政二十年休养生息,“边境无虞,邦家和一”,当时的社会整体状况比诸葛亮北伐期间要好得多。

大家好,我们的大龙猫聊生活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关于蜀汉,在史学界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规则,即值得研究及书写的只有蜀汉政权的建立过程及白帝城托孤后的诸葛亮治蜀。至于公元234年诸葛亮生死灯灭后的蜀汉三十年,却从来都是轻描淡写。历史上的真实情况,诸葛亮担任丞相的时间只有12年。在诸葛亮秋风五丈原之后,蜀汉后主刘禅又继续做了30年皇帝,他在位时间超过40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为什么蜀汉能在诸葛亮死后坚持这么久,这三十年里又发生了什么呢?
但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但是221年建立的蜀汉才是一个很年轻的国度,到公元263年刘禅正式向邓艾投降,蜀汉灭亡还有近30年。这30年整个蜀汉政权是在挣扎还是静默的纠结中痛苦中度过的,细细品可能会发现及得到更多,也许也会沉重很多。
我们来看看诸葛亮去世后给27岁的阿斗留下了什么政治遗产:
我们知道蜀汉的梦想一直是重新汉室中兴,他们虎视天下雄心饱满,但是这个梦想在诸葛亮陨落五丈原之后其实就悲凉的破灭了
公元219年,在麦城蜀汉痛失一条臂膀;
公元222年,永安城先主啼血;
截止到这里,留给蜀汉和诸葛亮的就只剩下理论上的努力空间了,他也明白:"今伐魏亦亡,不伐亦亡。”但是,战略上对曹魏的攻击态势还是要保持的,不管是虚张声势以图自保还是为了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三国志》记载的事实还是明确的说明了司马懿“畏蜀如虎”说明这一战略的成功;诸葛亮为蜀汉也真做到了“鞠躬尽瘁”,公元234年之后30年的蜀汉班底,都是诸葛丞相悉心提拔和培养起来的。诸葛亮为阿斗的政权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是消除 “不稳定因素”:
这一条第一点就是干掉了李严,公元231年,诸葛亮把李严免为庶人;其实李严和诸葛亮同为托孤重臣,但是他毫无节操和道德地劝诸葛亮学曹操加九锡,遭到拒绝,后又在北伐期间打酱油出工不出力;
第二点是干掉天生反骨的魏延,诸葛亮临死授意,由杨仪、王平等人攻杀魏延并灭其三族;
第三点是密奏结束怨恨忿怒的杨仪,致使杨仪徙汉嘉郡,退出蜀汉政治舞台。
第二条是留下可靠班底:
这一点我们其实从《出师表》里面里就能看出来,在诸葛亮称赞下属的词语:“忠志之士”、“良实”、“忠纯”,就可以知道诸葛亮的选人用人标准了。诸葛亮为阿斗留下了一批从人格上来讲无可挑剔的文武班底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蒋琬、姜维和费祎,从蜀汉后三十年这些人的表现来看,我们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眼光。在这三十年里蜀汉确实是很稳定的一个政权;
第三条是设计了适合阿斗时代的政权体系:
自托孤以来诸葛亮一直是大权独揽的,但他身死之后的蜀汉政坛更多分工合作和同舟共济,造成这一点的原因可能是在诸葛亮时代他自己过多地掌握权力却导致自己的下属无法得到锻炼的机会。其中蒋琬、费祎在诸葛亮在世之时更多的角色是后勤和参谋,而军事接班人姜维更是未曾独立带兵打过仗,庆幸的是诸葛亮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从而废除丞相岗位,让大将军主管军国大计,让尚书令主管政事;但是由于蜀汉很大程度上是军事政权,所以尚书令位在大将军以下,此外众多文武职务都是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建立的。这样的政权设计让阿斗能相对轻松的掌握朝政,而且让阿斗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驾驭诸葛亮留下的班底为自己服务。
诸葛亮身死之后,蒋琬和费祎先后主政二十年,蒋琬和费祎执政时期,蜀汉整体上以休养生息、保境安民为主,很少发动大规模的战争。要知道在公元263年蜀汉灭亡时统计整个蜀汉实际上只有约10万户,80万人口,但是蜀汉的军队却有10万,基本上做到了每8个人里有一个兵,这种情况只能用竭泽而渔来形容,而且这是休养生息后的情况了。但是没有大规模战争不代表这个二十年就能一带而过,其实在蒋琬费祎时代也发生了一些值得了解的历史事件,因为这些事情影响了整个的三国时代历史进程,比如说蒋琬的东征计划、兴势大战、费祎遇刺案等。
公元234年阿斗按照诸葛亮的嘱托,让蒋琬执政并一直持续到243年,蒋琬执政前期消除了诸葛亮去世的震荡,稳定了整体的局势。到了238年,阿斗下诏蒋琬:“贼寇反乱未除,曹睿又凶狠骄横,辽东三郡人民难于忍受暴虐,于是相互连结,与魏分离。曹睿又大举兴兵征夫,与其相互攻打。往者秦朝灭亡,陈胜、吴广首先发难,如今有此变故,这是天赐良机。您应严整治军,总率各军屯扎汉中,一待东吴举兵北进,两国构成东西犄角之势,伺机进击。”命蒋琬开府治事,加大司马。司马懿率军讨伐辽东公孙渊,阿斗诏令蒋琬率兵进驻汉中,等待时机,与孙吴夹击魏国。六年之中,蒋琬率军屯驻汉中,魏军不敢来犯。
到了蒋琬执政的后期试图转变诸葛亮的北伐策略,蒋琬认为,诸葛亮生前多次出兵秦川,道路艰险,来往不便,不如沿汉水、沔水东下,于是,蒋琬大造舟船,准备袭击魏国的魏兴、上庸二郡,但不料旧疾复发,未能成行。朝中官员大多认为:水路出兵容易,但万一失败则回返不易,不是上策。于是朝廷派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来汉中,试图劝阻蒋琬,蒋琬于是上书阿斗:“为汉室除残去秽,是我应尽的职责,自臣奉辞来到汉中,已经六年了,由于我资质驽钝,又兼疾病,并无进展,俯仰惟艰,寝食不安。现在曹魏跨带九州,根深蒂固,想要除去并不容易,如果我们和东吴合力,成犄角之力,就算不能迅速将魏国吞并,也慢慢将其蚕食掉。但是吴期二三,连不克果,举步维艰,废寝忘食,于是与费祎等人商议,认为凉州地势险要,进退有资,羌胡人心存汉室,昔日以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应该是首要的事情,宜用姜维为凉州刺史,姜维出军西北,我当率军后继,而涪县水陆通达,万一东北有变,应付不难。”蒋琬于是进驻涪县,但是当时蒋琬病情日益加重。而且蒋琬的征战计划遭到普遍反对而失败,自己也随之病亡。
公元243年,费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费祎幼年入蜀、诸葛亮对他很是赏识、他也有出使东吴时的机敏表现,费祎领益州刺史后,全面进入他人生最辉煌、耀眼的时期,阿斗在做重大决断时也都要首先征求他的意见然后付诸实行,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万众瞩目。在他主政时期,亦是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为蜀汉的发展尽心竭力,为官多年颇为廉洁,死时家无余财费祎任内,任内也注重提拔人才,器重董允、杜琼、陈祗等人。由于并没有伐魏的强烈愿望,费祎更关注国内的安定与治理,所以也不象诸葛亮、蒋琬那样,长期驻守在汉中,而是更喜欢呆在成都。即使自身在外,中央一旦有什么重大决策,也往往在外面遥控。
公元244年闰月,魏大举攻蜀,费祎督诸军往兴势赴救,率众御魏。费祎至兴势,立退敌军,封成乡侯;
244年,魏大将军曹爽伐蜀,王平成功退敌,费祎也到了汉中;
247年,汶山平康夷反,被姜维讨平;
247年,凉州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众降汉;
248年,斋涪陵地区少数民族造反,被车骑将军邓芝讨平;
249年,魏国司马懿杀曹爽,魏国右将军夏侯霸来降。
252年,阿斗命费祎开府;
253年,费祎是当时蜀汉在任大将军、蜀汉政权实际上的当家人。
但是在当年的蜀汉岁首大会上费祎被魏降人郭修行刺身亡,追谥曰敬侯。费祎遇剌,震惊三国政坛、改变了历史走向,从此蜀汉正式进入了姜维时代。
姜维执政的时期,蜀汉政事顿时又开始变得丰富生动起来,姜维在取得蜀汉军事主导权后,先后发动过六次较大规模北伐战争,姜维完全采取诸葛亮以攻为守的方针,不顾蜀国国力,“玩众黩旅”,频繁发动对曹魏的战争。
253年,费祎被刺杀身亡。夏,姜维率领数万人围攻南安,却已因军粮耗尽而退军;
254年,蜀汉朝廷加姜维督内外军事。姜维率军出陇西,先后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
255年,姜维军出狄道,但设伏不成,退军驻扎钟题;
256年,姜维被迁升为大将军。两路出兵伐魏,不力。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257年,姜维趁魏关中空虚率兵出秦川,又率领万人出骆谷。魏军据守长城坚守不出,无果;
258年,阿斗恢复姜维大将军的职位;
262年,姜维率军伐魏被邓艾所击败,退驻沓中。时宦官黄皓弄权,更想废掉姜维而培植右将军阎宇。姜维请求将黄皓斩杀,但阿斗不肯,姜维不敢回成都,在沓中种麦。
263年,姜维听闻钟会治兵关中,奏请阿斗,派遣张翼、廖化分别驻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防患于未然。但黄皓听信鬼神,告诉刘禅敌军不会到来,而蜀汉群臣也不知道此事。魏军五路伐蜀,等到钟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时,刘禅才派廖化支援沓中,张翼与董厥支援阳安关口。姜维被邓艾所牵制,退驻阴平,钟会围攻汉、乐二城,又另派军进攻关口,蜀将傅佥格斗至死,而蒋舒却开城投降。钟会见关口已经攻下,于是长驱直入,姜维和廖化只好放弃阴平,与张翼、董厥会合,退保剑阁。钟会写信劝降姜维,但姜维不作回应,钟会久攻不下,于是商议,准备撤还。而此时邓艾却在由景谷道偷渡,进兵至绵竹,击破诸葛瞻,刘禅开城投降,并敕令姜维投降。姜维军士各个都拔起刀剑挥砍石头发泄心头的愤怒,但无可奈何,姜维率军向钟会投降。姜维投降钟会后,知道钟会有谋反之心,于是劝说钟会设法杀害魏将,钟会一方面陷害邓艾,一方面准备起兵造反,但事情败露,姜维被杀落了个“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的英名。
姜维执政的时代,蜀汉经过蒋琬、费祎执政二十年休养生息,“边境无虞,邦家和一”,当时的社会整体状况比诸葛亮北伐期间要好得多。再加上姜维北伐的作战频率相比诸葛亮时代要更低,整体作战效能却更好一些。但是,姜维却在蜀汉朝堂完全陷入孤立。到最后,蜀汉重臣董厥、樊建和蜀军高级将领廖化、张翼、胡济、阎宇等都竭力反对姜维。连诸葛亮的儿子、卫将军诸葛瞻也不赞同姜维用兵北伐。诸葛瞻、董厥等甚至密议要架空姜维。
而且在蜀汉最后一场卫国战争中,姜维接连出现重大失误,一系列军事部署明显违反军事常识,而且一错再错、漏洞百出,令人困惑不解。现在看来,如果不是姜维远在沓中屯田造成后防空虚,魏方根本不可能在此时发动那场战争。更令人不解的是,姜维此后明知道汉中前线兵力不足,仍然命令汉中守将放弃位于边境上的多数险要谷口,而把主要兵力用于防守汉中的第二道防线——汉、乐二城和阳平关。这使魏军主力轻松突破第一道防线而直接进入汉中盆地。 姜维军团此后陷入更大的被动,他们这时候已经与朝迋失去联系,不知道阿斗究竟是在成都坚守,还是已经到东吴或者南中避难。于是,姜维再次作出一个令费解的决定,他不是直接朝着成都的方向机动,而是莫名其妙地先向东行进到达广安,然后又从广安向南。收到阿斗投降的敕令时,大军行进到郪县。按照行进里程推算,姜维如果没有绕道而是直奔成都的话,完全可以赶在阿斗递交降书之前追上邓艾军团。魏征蜀仅三个月,阿斗便委派使节出城递交降书,蜀汉政权的终结真是疑点重重、争议不断。
蒋琬、费祎、姜维先后苦心经营蜀汉近30年,但蜀汉还是被最先灭亡。原因是由于蜀汉国力的孱弱加上这三人虽皆是当时人杰,但与曹魏、东吴的司马氏兄弟及陆抗等人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蒋琬、费祎只能“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那为什么诸葛亮亲手培养的接班人会导致如此局面?
究其原因,在于诸葛亮的集权心理。诸葛亮执掌蜀汉军政大权,“事无巨细,亮皆专之”,过多地掌握权力却导致其余人无法得到锻炼的机会。蒋琬、费祎在诸葛亮在世之时,更多的角色是后勤和参谋,而军事接班人姜维更是未曾独立带兵打过仗。“诸葛一生惟谨慎”,不仅蜀汉的一切政治、军事以及外交事务,诸葛亮都要亲自过问,甚至“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便是最好的说明。如此状况下,其培养出的接班人得不到充分的锻炼,能力必然存在缺陷,他们执掌的蜀汉政权于三国之中最早灭亡也就不足为奇了。
败也萧何但是成也萧何,我们也不得不说,也是蒋琬、费祎、姜维三个贤才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尽心辅佐阿斗,才能是蜀汉延续三十年。在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费祎采取的闭关息民政策,使蜀汉国力大增。并且对阿斗忠心耿耿。他们的苦心经营才能促使蜀汉政权不至于在诸葛亮死后立即崩塌,而是整整延续了三十年,让阿斗又继续做了30年皇帝,从而使阿斗在位时间超过40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
到这里可能细心的读者有疑问,阿斗在诸葛亮死后的三十年表现如何呢?在历史上,阿斗因为是亡国之君而饱受诟病。因为“乐不思蜀”,被嘲笑了千百年。那么阿斗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呢?
诸葛亮死后,刘禅坚持了30年,尽管没有大的作为,但是蜀汉也并没有出现巨大的问题,算是平稳过度到灭亡。刘禅独霸朝政30年,阿斗当皇帝的前期,先是有诸葛亮,之后又有蒋琬、费祎等人辅佐,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可见,只要有良臣辅佐,阿斗是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皇帝的。
在诸葛亮身死后,阿斗立即发出禁止军政人士到军中吊唁的命令。随后,他立即对后诸葛亮时代的权力真空进行填补,并开始培植自己可驾驭的势力。随后阿斗开始清理军政中诸葛亮的影响力,尤其是拒绝立即为诸葛亮立庙。让诸葛亮的影响力迅速降温,而阿斗的声音逐步被民众接受,完成了中央政权的安排后,阿斗才是实际上的行政、军事一把手。等到政局稳定后,才开始任命蒋琬为大将军,把军权开放给蒋琬。阿斗非常聪明,权力一点一点给,不让任何人瞬间获得绝对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他立了太子,封了皇子,立了新皇后,随后才开始着手放权。诸葛亮死后5年,蒋琬才开府治事。此时的刘禅早已彻底掌控了朝政。
刘禅对权力运营的高度理解与灵活运营,让蒋琬看到了权臣难以有好下场,于是他将行政权力让了出来,于是费祎分得了尚书令,进而董允也分得了一杯羹,最终形成了蒋琬为核心,但是相权分散到三个人手里的政体,刘禅彻底掌控了局面,并持续到蜀汉灭亡。
作为皇帝阿斗必须要把局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但是阿斗的优点是,就是不贪权、不猜忌。诸葛亮独揽蜀国朝政时期,阿斗被完全架空。正常人都会因此愤怒的,但刘禅却并没有,至少明面上没有。后来蒋琬、费祎、姜维主政,权力都超过正常范围,但刘禅却对他们从不猜忌。尤其是姜维,带着蜀国军队长期在外不回。换别的皇帝,姜维绝没有好下场。如此看来阿斗的胸襟比他父亲刘备要大气的多,不失于人主的风范。如此大气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作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方,阿斗领导蜀国41年,在此期间、蜀汉既没有内部互相倾轧,也没有政治斗争,但是政权却很稳固。
在对待百姓方面,阿斗投降后即向全境发出敕令,这也是他作为皇帝发出的最后一道圣旨,内容像降书写的那样,要求全军将士抛戈解甲、放弃抵抗,官府里任何财物都不能损毁,在农田里耕种农民们要停止收获,各户要保存好家里粮产,因为蜀汉已经投降,一切都已经属于大魏、一切都要听命于天朝赏赐,在国家人民去留之际,阿斗看重的是人民的现实利益,接弃了面子政治,减少了生命财产的无谓牺牲。在危难关头,当断则断,使国家人民得以保全。如此决策,与“为了自己一己私利,而不断地鼓动老百姓为自己卖命”的刘备来比,不知进化了多少。
需要特别说明蜀汉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郤正因力劝阿斗投降,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而倍受指责。但是各种史料谯周和郤正并不是那种贪图荣华、奴颜逢迎之人。他们都是那种骨子里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刚直书生。既没有个人功名利禄方面的企图,事后也没有凭借劝降之功而乞求个人、家族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富贵腾达。264年阿斗去到洛阳,很多旧臣不愿随同前往。只有却正不顾个人安危,全程陪护旧主并始终悉心照护、不抛弃不放弃,其行为举止与传统观念里贪生怕死、卖主求荣的形象大相径庭。
从公元234年到263年,整个三十年间,蜀汉的统治阶级从上到下,都在为国家的生死存亡和百姓的稳定生活而奋斗,但受困于国家偏居一隅、国力孱弱,人才数量和水平相对有限,从而成为了三国中最先被灭亡的政权。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如此就忽视这三十年,忽视这三十年来这些人的奋斗和面对,因为他们没有碌碌无为,没有得过且过,没有贪图享乐,而是呕心沥血,苦苦支撑,我们必须对蜀汉的这三十年存有敬意。
参考资料:
1.《三国志》
2.《三国史话》
3.《三国史研究》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