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中以超市为主营业态的连锁百强企业人工成本占比为5.4%,百货、便利店、专业店人工成本占比分别为3.5%、6.5%、5.5%,与上一年基本持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百强连锁企业销售和门店数量绝对值依然保持增长,但增长幅度整体放缓。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张涛)6月2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根据“2019年行业基本情况及连锁百强调查”结果,发布了“2019年中国连锁百强”榜单。2019年连锁百强销售规模接近2.6万亿元,同比增长5.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3%。连锁百强门店总数达14.4万个,同比增长5.9%。数据显示,百强企业整体增长放缓,但核心经营效率指标有所提升,在业务创新方面也取得明显成效。

百强企业增长整体放缓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百强连锁企业销售和门店数量绝对值依然保持增长,但增长幅度整体放缓。

去年,百强企业销售实现正增长的有73家,比上一年减少5家,增长率平均为14.4%,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中位数为6.4%,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而销售出现负增长的有27家,增长率平均为-9.6%,降幅同比增加1.2个百分点,中位数为-7.6%,降幅同比高出2.4个百分点。去年门店数量下降的企业数比上年增加了8家,共计29家。

不过,在整体销售和规模增长放缓的大势下,依然有18家企业实现销售和门店两位数增长。其中,红星美凯龙、永辉、居然之家、盒马鲜生、美宜佳、孩子王、百果园、大参林、柒一拾壹、罗森这十家企业连续两年保持双位数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家居企业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和2018年相比,去年排行榜的前两名企业座次没变,但红星美凯龙却将多年来稳居前三的华润万家挤下,从上一年度的第26名一下子跃居第3名。

在百强榜单中,便利店增幅明显,社区超市成为亮点。百强企业中,便利店的发展依然强劲,社区超市后起直追。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去年便利店销售增幅为16.5%;专业店、超市、百货店分别为10.4%、4.0%、0.7%;便利店门店增幅为7.8%,超市、百货、专业店分别为7.7%、2.4%、1.5%。除超市业态外,各业态销售和门店增幅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超市业态中增长最快的是社区超市,销售和门店增幅分别达到16.5%和16.9%。

核心经营效率指标有所提升

去年,百强企业成本上涨趋于平稳,成本占比与上年持平。与此同时,百强企业不断升级改造加优化调整,核心经营效率指标有所提升。

去年,百强企业持续对百货和大卖场业态进行购物中心化改造。数据显示,在经营百货店的百强中,有近一半企业对门店进行了改造,改造的门店约占企业总店数的30%;在经营大型超市的百强中,有近四成企业对大卖场进行了购物中心化改造,改造门店占总店数的30%。

通过业态调整及管理优化,百强企业运营效率有所提高。首先,人效提升明显。其中超市业态平均人效为94.3万元,同比提高1.3%;便利店、百货和专业店人效依次为58.8万元、245.4万元和362.4万元,同比提高18.5%、10.0%和6.1%;其次,毛利小幅增长。去年,百强企业平均毛利率为19.5%,比上一年略有提高。其中超市毛利率为18.9%,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百货店毛利率为17.0%,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便利店毛利率为26.3%,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专业店毛利率为23.7%,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

在平效方面,百货企业下降较多,超市持平。数据显示,去年百货平效为1.8万元,60%的百货企业平效出现下降;超市平效为1.4万元,1/3的超市企业平效下降;便利店平效为2.6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专业店平效为2.8万元,比上年下降9.0%。

另外,调查数据显示,连锁百强企业的租金成本占总体销售的比例为3.2%,与上一年持平。其中以超市为主营业态的连锁百强企业租金占比为2.8%,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百货、便利店、专业店租金占比分别为1.9%、6.5%、7.1%,与上一年基本持平。

根据调查数据,2019年百强企业单位人工成本虽有上涨,但整体人工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稳定在4.6%。其中以超市为主营业态的连锁百强企业人工成本占比为5.4%,百货、便利店、专业店人工成本占比分别为3.5%、6.5%、5.5%,与上一年基本持平。

全渠道创新业务成效明显

去年,百强企业在创新业务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线上销售增长显著,到家业务已成为标配,并且有越来越多的百强企业采用拼团直播等营销手段实行全渠道销售,给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去年,连锁百强企业线上销售增长28.7%,高于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幅9.2个百分点。线上销售规模达5000亿元。

数据显示,专业店平均线上销售占比最高,便利店最低。百强企业平均线上销售占比为4.3%。其中超市企业线上销售占比为2.1%;百货线上销售占比为1.2%;便利店线上销售占比为0.6%;专业店线上销售占比为21.9%。

与此同时,到家业务成为各大企业的标配。去年百强企业的超市业态普遍开展到家业务。其中约1/3的企业的到家业务已在全部门店铺开,约一半企业则在部分门店运营,其余企业还在尝试阶段。到家业务的平均客单价约为84元,单店日均订单为56单。到家业务的逐步拓展,也对单店效率产生正向影响。全面铺开的企业相较部分铺开和尝试阶段的企业,到家订单的客单价更高,达92元,人均单店订单数达95单。

前置仓是支持到家业务的基础设施。去年,百强企业的超市中约有1/3的企业设置了前置仓,前置仓大部分依托现有门店运营。

另外,调查显示,超市类百强企业有近六成开展了社区拼团业务,其中过半数处于尝试阶段,社区拼团业务占超市销售比大约为2%。短视频、网上直播等作为新的渠道,也有约三成百强企业导入。

得益于过去在线上线下全渠道方面的创新和布局,百强企业在今年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通过线上销售弥补了一部分因实体门店关闭、客流骤减带来的损失。

整体来看,受疫情影响,企业普遍对今年的发展持谨慎态度。据对参与预测的百强企业的统计,78%的企业今年会继续拓展新店。只有36%的企业认为门店同比销售有望实现增长,42%的企业则认为门店销售会下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