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洛阳位于河、洛、伊三条河之间,战国时的韩国在此设三川郡。所以,三川郡成了韩国与关中诸国和秦国争夺的战略焦点。

大家都知道咱们国家有个四川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称为天府之国。除了四川,有没有“三川”呢?还真有。不过,三川是个古地名,现在不叫这名了。这个“三川”呢,也是家喻户晓的地方——古都洛阳。

川者,河流也,三川自然指的是三条河流。“四川”省名的由来,不完全是因为境内有四条河,但四川省的河流多也是事实。洛阳周边有哪三条河?都是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河流——黄河、洛河、伊河。因为洛阳位于河、洛、伊三条河之间,战国时的韩国在此设三川郡。秦朝统一六国,依然设三川郡。

图-赵魏韩三家分晋示意图

咱们来看洛阳的地理形势。洛阳城北20公里左右就是滔滔黄河,与黄河南岸的孟津关隔着邙山,邙山西南有崤山。洛阳城东紧邻着洛水,洛水以东不远就是伊水。伊水以东不远是险峻的嵩山,西南不远是熊耳山,正南是外方山、伏牛山。嵩山以东,就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这样的地理位置,加上秦国日益强大、六国被迫采取守势的时代背景,决定了洛阳特殊的军事战略地位。

图-黄河、洛河、伊河三河交汇

战国初期,三川已不再单独指河、洛、伊三条河了,而是指三条河的流域。控制三川的是七国之中较为弱小的韩国。韩国的地盘不大,最盛时也只控制山西临汾一带、河南中北部地区,但是韩国却是六国中距离虎狼之秦最近的。韩国的国都在郑,这意味将韩军将重点布防三川郡。如果让秦军过了函谷关,突破洛水,拿下三川郡,新郑将无险可守。

图-洛阳航拍

实际上,三川郡不但是韩国的西线门户,同时也是关东诸国的西线门户。韩国以东有魏国、齐国,北有赵国、燕国,以南有楚国。可以说,韩国是关东诸国的西线门户,而欲守住韩国,必先守住三川郡。如果三川郡落入秦人之手,那韩国在军事上的意义将大打折扣,类似于丢掉克里米亚半岛的乌克兰。韩国也知道三川郡的安危事关韩国的生死存亡。约在韩宣惠王在位时期的公元前332年至公元前312年,韩国设立三川郡。目的只有一个——西向防秦。

图-河南省地形图

守住三川郡,就能守住韩国,进而守住关东诸国。这个道理,秦国自然也懂:拿下三川郡,就能拿下韩国,进而拿下关东诸国。所以,三川郡成了韩国与关中诸国和秦国争夺的战略焦点。三川郡的地位,就相当于南北朝时的彭城,彭城是北国之锁钥、南国之门户。谁得了徐州,谁就能在南北朝的竞争格局占据巨大的战略优势,三川郡也是如此。

公元前316年,秦国朝野发生了一场关于下一步战略进攻方向的著名争论。司马错劝秦惠文王伐蜀,而鬼才张仪则认为应该取三川郡。张仪认为拿下三川郡,有几个好处。首先,三川郡是六国门户,攻下三川郡,六国门户洞开,以六国平原之地,势不能久守。其次,三川郡距离东周国都洛阳非常近。秦军攻下三川郡,距离洛阳只一步之遥,这将给秦国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利益。秦国可以挟周天子号令天下,以讨不臣,几百年后的曹操对张仪学得有模有样。仅从三川郡与东周王室的关系来看,秦军都应该先拿下三川郡。

图-最后的韩国示意图

司马错则反驳张仪,说蜀是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三川郡的物产不能与蜀相比,而且秦军先攻三川郡,势必让周王室及六国有生存危机。六国势必会抱成团抵抗秦国,我们有把握一举击溃六国吗?别的国家不说,楚国的物产非常丰富,真要比拼战争潜力,秦国还真不一定比得上楚国。

秦惠文王最终决定采纳司马错的建议伐蜀,但这并不代表张仪取三川郡的建议就是错的,只是顺序先后而已。伐蜀的主要目的是扩大秦国的战争资源仓库,伐蜀依然是为东向取三川郡、进而灭六国服务的。从某种意义上,秦伐蜀是战术目标,取韩之三川郡则是战略目标。张仪对秦武王说:“秦军占领三川郡,就能挟令周天子,成就王业。”

图-秦灭六国示意图

不过,三川郡是韩国的门户,攻下三川郡并不容易。公元前307年,秦军攻克韩之三川郡的重镇兼旧都宜阳,等于在三川郡的防护网上撕开一个大口子。三川郡的地理优势,秦国占了一半,韩国对此已无力再反抗了。公元前249年,刚即位的秦庄襄王下令设秦之三川郡。此时的三川郡,已从六国抵抗秦国的西线门户重镇,变成了秦国吞并六国的东线战略桥头堡。

关东诸国丢掉了占据地理优势的三川郡,门户洞开,事已不可为矣。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关东形势不稳,三川郡又成了秦国捍卫关中的东线军事重镇。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将三川郡更名为河南郡,从此为天下形势之地。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定都于洛阳,就是看中了洛阳特殊的地理存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