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树洞|“悬浮”式生活:我的头脑就是一台压力制造机

文/ 林浪

最近收拾屋子,翻出许多病历单,足足可以塞满书桌的小抽屉。忽然间,一种奇怪的趣味驱使我一张张查看它们,挨个看上面的症状描述和医生开的药品。

才看了1/3,我已然明白,不是毕业后身体状况急转直下才跑医院,而是我可能“爱”上了跑医院。

听着有没有觉得很可笑?但的确如此。看看病历单上的所谓“症状”:不明原因头痛;早上起床后感到头晕;近一周食欲不振;神经容易紧张,晚上入睡困难;失眠超过一个月,白天没有精神;耳鸣,感到肢体僵硬,偶尔伴疼痛;无故情绪低落,感到胸闷气短……

而医生的问诊建议无外乎是注意饮食,调节作息,保持心情稳定,顺便开一些提神安眠的口服剂,或者维生素等补剂,甚至还给我开过好吃的山楂丸!当然,前提是我按照医嘱拍了各种CT,做了心电图检查等,他们怎么看都看不出我的“问题”,只好给我开一些起舒缓安慰效应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安慰剂”。

我还看到,病历单上的医院涉及好多家,从海淀跑到朝阳,医生也是换着看。不用回想,这就是我会做的事情。当时,我一定不信任医院,不信任医生,所以不惜花时间精力做交叉验证。结果当然是,不同医生的判断都差不多。

现在的我,已经知道我的病不在身体,而在心理。近一年,我有意识地了解心理学,大概可以给自己下个简单的心理诊断:频繁就医的行为,非常符合强迫症和疑病症的行为模式。这些反复的、强迫的甚至是疑神疑鬼的表现,都只是外在症候,内里并不是身体出现的器质性病变,而是源于长期处于巨大压力下的亚健康状态。

那么,问题来了,我的压力从哪里来的呢?

这个问题太普遍了,想必可以用来拷问任何一个现代人。大家的答案一定无外乎学业、家庭、事业、人生等,总之,压力来自人的期待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而我现在发现,这只是一个非常浅薄的答案。

这几年,我在不断改造我的现实,使之符合我的期待。我做到了。譬如我换了好几份工作,找到了符合我本性和生活状态的工作;我潜移默化地改造家人,他们变得非常开明,从不给我带来任何压力;我学会了拒绝,净化自己的社交圈,工作之外的时间都留给了看不完的好书和好电影。

然而,我还是动不动就想跑医院,我时常处于压力之中,甚至情绪变得更不稳定,时而觉得自己心怀梦想,态度积极地日积跬步,时而觉得一切毫无意义,自己就是一无是处……更棘手的是,人似乎永远不会满意,当我把现实改造得已经尽可能贴近我所想象的样子时,发现外在的现实不是我的压力之源,而我的心灵、我的头脑又成了新的压力制造机。

我开始自我施压,自我批评,自己对自己挑毛病:工作太满足现状了,书看得太少了,文章写得太差劲了,每天在浪费生命,什么样的生活才值得过……脑子里永远有个声音叫嚣:要努力生活啊,为了有朝一日,达到你的自我期待啊!

我很清楚,如果这样下去,我将永远处于不停往前奔跑的状态,无法停歇。到了一处,还有下一处,就像在雨中不打伞,跑得再快再远,前面还是一样的雨。

所以,这是什么样的心理?我想,大概是一种“悬浮”的生命状态。即人永远悬浮在当下的生活之上,将自己定义为过去的、将来的,而不是当下的。然而,真相却是,人永远无法握住过去和未来,只能身处此时、此地、此刻,并迅速将其变成过去,将未来变成当下。

我把我的生命放错了位置。这种悬浮于当下的生活,才是一切压力的来源。如果无法破除这个迷障和执着,我怎么改造现实,怎么落实期待,都一样摆脱不掉巨大压力投下的阴影。我想,也许这是生命给人的本能智慧,它要你活在当下,可是,你不听,于是它用压力这个怪兽来惩罚你。

也许,是时候放自己落地了。“悬浮”固然感觉很妙,充满怀旧的感伤或憧憬的希望,但这些都不是真的,只有踏实地活在真实的当下,才是真的。

监制:皮钧

责编:宋泽宇 tamako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