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1

公元1121年3月的一天,鳳翔府(今陝西省)的一羣彪形大漢在去泰安州燒香的途中,被一夥盜賊當作"牛子"捉上了山。
當盜賊頭子聽說他們是燒香爲輔,看相撲大賽爲主後,竟然大發慈悲:"快送這夥人下山去,分毫不得侵犯。今後遇有往來燒香的人,休要驚嚇他,任從過往。"
——嗯哼,這個尊重相撲粉絲的強盜頭子,當然是我們德藝雙馨的大哥,宋江。
宋江秉着打響梁山"替天行道"名望角度考慮,不但不殺不搶,還給所有途經梁山去泰山燒香的過客大開綠燈。不然,後來那場激烈的相撲比賽就少了一大批喫瓜看客了。
如果說蹴鞠是全民參與的休閒運動,那相撲就是全民愛看的激烈運動了。
宋代的相撲和馬球、蹴鞠一樣,最初也是起源於軍隊。
宋太祖趙匡胤在戎旅之中,曾制定過一條角力鬥毆以較勝負、漸增俸緡、遷隸上軍的"聖訓之法"。
統一全國後,這條規定並未停止執行,皇宮經常從諸州蒐羅強勇之人,訓練他們成爲專業的相撲手,並仍將其歸爲軍隊建制。
據《東京夢華錄》載:"軍頭司每旬休按閱內等子、相撲手、劍棒手格鬥。"韓世忠、岳飛都曾在軍中舉行相撲比賽。 
南宋政府就特別欣賞這個優中選優、精中拔精的嚴格選拔相撲能手的法子。
內苑侍奉皇帝左右的"內等子",還有皇帝身邊的虎賁郎將(均爲專業相撲手),都是由諸軍隊中膂力強健者充應的,一次僅設120個名額,時間爲三年一次。爲了充分保證相撲手優良的質量,三年期限一到,除管押人員十將各二名以下的"內等子",都要呈試相撲。

2

相傳趙匡胤就曾主持過一場相當引人矚目的相撲比賽。
那是公元975(開寶八年)的廷考,殿試規則是以先交卷子、皇帝提問完美對答者爲狀元。應試的兩名考生,王嗣宗和陳識同時交了卷子。
怎麼辦呢?——PK啊!PK當然沒問題,問題是用什麼形式來PK呢?
衆所周知,趙匡胤是個策劃高手,當年在陳橋策劃了"黃袍加身"當上了皇帝。他這次的策劃更有創意:"你們倆摔角,誰贏了誰就是狀元。"
此時,離宋仁宗趙禎開設武科還有55年(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開武舉),所以"武鬥"決出的狀元...還是文狀元。
摔角在趙宋王朝的官方名稱就叫做"相撲",深受社會各界人士喜愛,州官親自主持,觀衆多達數萬人。
"相撲社條"的比賽規則,其中一條是"不許暗算",但是可以插眼睛踢褲襠吐口水扯頭髮。
兩個讀書人顧不得斯文,立刻脫了衣服當場相撲起來,結果是考生王嗣宗贏了,當上了狀元。
從此,由皇帝親自主持相撲比賽成爲慣例了。
據《夢粱錄》載:"朝廷大朝會、聖節、御宴第九盞,例用左右相撲。"還有《宋史》:紹興五年三月,高宗閱看相撲手趙青等五十人的角力,賽後對這些力士轉資、支賜了錢糧。
其實專業的相撲運動員,在趙宋王朝之前就有了。只能說他們沒趕上舉國重視相撲運動的好時代。
比如唐朝的相撲力士就"有力能抗鼎,則角抵可知矣"的水平。但是能夠伴君王側的待遇就只有在趙宋王朝。
Why?原因很簡單——人缺什麼就會補什麼。"東亞病夫"多了,纔會有黃飛鴻、葉問。
運動項目的發展很容易偏離其本質的意義。武術的初衷是爲了強身健體,可一旦沒了奧林匹克精神,成了欺負人的本錢、或者"傳武大師"招搖撞騙的噱頭。

3

《水滸傳》中就有好多人練過相撲:蔣門神憑藉自己"不曾有對"的相撲本領奪走了施恩的快活林;武松憑相撲中的"玉環步"和"鴛鴦腳"打敗了蔣門神;
把李逵摔着玩的"沒面目"焦挺,是"祖傳三代相撲爲生"的職業相撲運動員;
小說中的第一反派高俅也會相撲。他在被擒上梁山時還說:"我自小學得個相撲,天下無對。"
從後來和梁山好漢PK的結果來看,他當然是吹牛的。不過也可能是因爲他"不做大哥好多年"的緣故。
摔倒高俅的就是梁山吳彥祖——"浪子"燕青。
聽聞宋江大哥放走觀看相撲大賽的香客後,燕青當即表示,要去挑戰號稱"相撲時間無敵手,爭跤天下我爲魁"的有"擎天柱"之稱的相撲手任原。理由相當有力:"倘或贏時,也與哥哥增些光彩。"
宋江當然是答應了。
So,我們就能在八百多年後,從《水滸傳》的文字去體驗趙宋王朝的相撲遊戲DEMO,觀看歷史給我們帶來的精彩場面。
公元1121年三月二十八日,這場著名的相撲比賽在山東泰安州的岱嶽廟內舉行。
這天是天齊聖帝誕辰,天下香客齊聚如雲,這與東京市民每年六月六日,要舉行相撲以祝賀崔府君的生日是一樣的。
正式對戰前,還有一段過場動畫:
先是一位年老的"部署"(裁判員),拿着"竹批",即比賽時的指揮標示,走上相撲賽場——數根粗大柱子支橕起來的"獻臺"上,先"參神",然後才請出雙方的相撲手"爭跤"。
像任原這樣著名的相撲力士的,爲他揚名的"兩條紅標柱,恰與坊巷牌額一般相似"。他奔赴賽場時更是氣勢恢弘,"卻早十數對哨棒過來,前面列着四把繡旗。那任原坐在轎上,這轎前轎後三二十對花胳膊的好漢,前遮後擁"。
到了比賽場地,主持相撲的"部署"還親自把他請下轎來,"開了幾句溫暖的呵會",任原這才上臺。
主辦方對挑戰者燕青,也是相當客氣:勸他回去。
知州又叫部署來分付道:"這般一個漢子,俊俏後生,可惜了。你去與他分了這撲。"部署隨即上獻臺,又對燕青道:"漢子,你留了性命還鄉去,我與你分了這撲。"燕青道:"你好不曉事!知是我贏我輸?"(《水滸傳》第七74回)
和今天的許多運動一樣,參賽者的造型是一大亮點。
首先來看任原:頭綰一窩穿心紅角子,腰繫一條絳羅翠袖。三串帶兒拴十二個玉蝴蝶牙子扣兒,主腰上排數對金鴛鴦踅褶襯衣。護膝中有銅襠銅褲,繳臁內有鐵皮鐵環。扎腕牢拴。踢鞋緊繫。
——可以說是相當的奢華高端有檔次了。
燕青的造型也很專業:除了頭巾,光光的梳着個角兒,脫下草鞋,赤了雙腳,蹲在獻臺一邊,解了腿繃護膝,跳將起來,把布衫脫將下來,吐個架子。
比賽開始。
任原先在左邊立了個門戶,燕青則在右邊蹲着不動。
——這是遵循"各佔一半,中間心裏合交"的相撲規則。
而一旦相撲起來,"正如空中星移電掣相似,些兒遲慢不得"。於是,任原依靠着身大力壯,採取了"逼"、"拿"的戰術向燕青逼來,左腳做了個假動作,燕青卻從"任原左脅下穿將過去"。任原轉身來抓燕青,又被燕青從"右脅下鑽過去"。
燕青身體輕盈,出招迅捷,幾個招數就把任原的腳步弄亂了,忽然"搶將入去,用右手扭住任原,探左手插入任原交襠,用肩胛頂住他胸脯,把任原直託將起來,頭重腳輕,借力便旋,五旋到獻臺邊",使出自己的必殺技"鵓鴿旋":
"旋到獻臺邊,叫一聲:'下去!'把任原頭在下,腳在上,直攛下獻臺來。
燕青一連串頗有力度的穿、躍、搶、探、扭、頂、託等相撲動作,相當準確地表現出了宋代相撲運動的主要特點。
這樣的相撲比賽活動,是由政府主辦的,其用意是發展體育運動,吸引全民參與。
不過商品化傾向更濃,人們的興趣也多集中到相撲的獎品"利物"上來。
《水滸傳》中燕青與任原的相撲比賽結局是:任原的徒弟們見師父被甩翻,就先把山棚拽倒,亂搶了利物,衆人喝打時,那二三十徒弟搶入獻臺;
這一亂惹惱了李逵,"揭塊石板,把任原頭打得粉碎"。
跟着就是盧俊義帶着史進、穆弘、魯智深、武松、解珍、解寶七籌好漢,引一千餘人,殺開廟門......
最倒黴的是燕青,贏了比賽,還沒等到頒獎就必須造反了。
真是不公平。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