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來明確混血兒的定義:它一般指的是不同人種所孕育的子女,以及他們的後代。世界上,人類根據膚色的不同,分爲黃、白、黑三種不同的人種:黃種人大體上分佈在亞洲;而白種人分佈在歐洲和美洲;而黑種人分佈在非洲等。
而就東南亞來講,造成如此之多的混血兒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近代:戰爭與財富
這要追溯到近代。當歐洲如火如荼地興起工業革命,成爲世界科技、經濟巨鱷的時候,東南亞地區還是處於封建社會時期。此時西方國家,如葡萄牙、西班牙、法國、英國等乘着製造的鉅艦四處尋覓可以突破的堡壘和防線,這其中包括在美洲、澳洲、印度半島等的擴張,還包括東南亞。
他們將東南亞各個國家佔據,使之成爲殖民地,大批的殖民者漂洋過海而來,他們不僅搶掠當地的資源、物資、礦產,還劫掠當地的勞動力和女人。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在18世紀、19世紀的槍林彈雨中,淹沒、沖刷着段段罪行。在這段時間裏,戰爭是混血兒產生的第一個原因。

而到了二戰時期,日本在東亞、東南亞野心勃勃,霸佔了大片的領土。1941年12月,更是南下太平洋,偷襲珍珠港。美國被迫參戰,發動對日作戰。美國大兵集中作戰的戰場是東南亞地區,這也給他們接觸當地女性提供了契機。
當然,還包括此後的越南戰爭:1955年,北越與南越打得不可開交,美國趁虛而入,打着支持南越的幌子,實際上是想掌控越南,對社會主義進行遏制與封鎖。
包括美國在內的歐洲國家,大發戰爭財,個個都很富有,而東南亞各國由於積年累月的戰爭造成國窮民弱,普通人家爲了混口飯喫,不得已將豆蔻年華的女兒作爲交易,而這正好迎合和滿足了這些歐洲人的野心:財富使得慾望滿足,從而造就了第一批混血兒。

現代:經濟與文化
二戰之後,和平成爲世界的主題,東南亞各國儘管在經濟上受制於美國等西方列強,但是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國內和平。
此時他們面臨的最大難題是發展。經濟的落後急需要外商資金的注入,進而改變一貧如洗的面目。而這又一次導致了混血人的產生。
上個世紀發展起來的亞洲四小龍,代表了東南亞蓬勃發展起來的旅遊行業。美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一飛沖天的經濟,不僅富了本國,而且在引領時尚與潮流。他們攜帶美元和歐元而來,入駐在東南亞豪華酒店裏,嬉戲於美麗陽光海灘間,在消費的同時,吸引了當地年輕靚麗女孩的追捧。

文化的滲透就是在這悄然生息間完成和實現的。如果說早期戰爭興起之時,當地人民還以歐美白人肆意妄爲爲恥,那麼到了近代,反而爲榮爲傲:兩者相輔相成,經濟的拉動,財富的凝聚,這都促進了文化的解放;反過來,文化的不再內斂又進一步刺激經濟。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國家的富強、經濟的發展從根本上,要靠教育、科技、軍事、國防;其他諸如旅遊、國外扶持都是曇花一現。大量混血兒的出現,一方面代表了東南亞各個國家歷史上滿是傷疤的烙印;另一方面也折射這些國家國民的浮躁。
儘管說愛情無國界,但是不管是近代還是現代,歐洲、美洲的男人並非真正地造福於當地女性,而只是爲了尋樂:當戰爭結束, 他們歸國,回到自己原生家庭裏,當地的女性被遺留了下來,當然還有她們腹中的孩子,或者已經降生於世;當旅遊結束,興之所致,歸國返程之時,那裏當年輕女孩們也不會被他們帶回自己的國家共享愛情的甜蜜,更多地增添了一分守望。

於是,在東南亞各個國家裏,我們不難發現和理解,這些混血兒光鮮、美麗動人的背後,其實並不都是快樂:他們一般都是單親家庭,並絕大多由母親養大,他們並不知道父親去在何處;也正因如此,他們不得不忍受周圍人們的歧視和偏見。
一定程度上來講,他們是非常可憐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