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范增找人爲劉邦望氣,說劉邦身上的氣皆爲龍虎,將來必成大害,如果現在不除掉他,將來必將成爲難以抵抗的對手,於是范增讓項羽擺下鴻門宴,藉此機會除掉劉邦,免得他日後成氣候,結果鴻門宴上項羽一心軟,放過了劉邦,致使劉邦後來成爲了大漢天子,那麼項羽爲何會放過劉邦呢?

其一、項羽小看了劉邦

當時劉邦的實力不足爲慮,所以項羽根本沒有把劉邦放在眼中。項羽號稱“萬人敵”,他帶領的士兵如虎狼之師一般,很快在諸多諸侯中脫穎而出,甚至讓其他諸侯膽寒,項羽憑藉着超強的實力,根本不會在意小小的劉邦,在項羽眼中,劉邦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將軍,將來也成不了什麼氣候,至於范增所說的龍虎之氣,項羽更是不相信,因爲項羽覺得自己纔是天下的主人,自己纔是決定歷史的人物,而劉邦對於他而言,則可有可無。

劉邦存在對自己不會有什麼影響,劉邦死去對自己也不會有什麼影響,所以不如留個人情,就這樣放過了劉邦。其實一般的失敗往往在於輕敵,因爲項羽的輕敵,所以放過了劉邦,結果劉邦沒用幾年的時間就發展壯大,最後在垓下擊敗了項羽,項羽最終只能感嘆“時不利兮騅不逝”,卻沒有想到是自己輕敵造成的結果。

其二、項羽有全局觀

當時天下大亂,各地豪傑紛紛起來反抗暴秦,他們聯合在一起,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推翻暴秦。項羽是當時實力最強的將軍,他有表率作用,爲了滅秦大業,此時也不能殺劉邦,因爲劉邦畢竟是起義軍領袖,如果此時殺了劉邦,則會讓其他將軍起疑,讓別人覺得天下未定,你就開始剷除異己,這樣勢必導致更多的反叛,所以項羽爲了全局考慮,也不會殺劉邦。

最後項羽放虎歸山,短短几年間,劉邦搖身一變,成爲了能與之抗衡的對手,並在垓下將其擊敗,項羽當年的全局觀雖然是正確的,但也是狹隘的,因爲他忽略了劉邦的野心,項羽的心思是當西楚霸王,是想當各路諸侯的老大,而劉邦的心思則是稱帝,則是建立屬於自己的王朝,劉邦的格局比項羽大,所以最終劉邦戰勝了項羽。

其三、劉邦會示弱

劉邦自知此去可能性命難保,所以劉邦處處謹慎,處處小心,見到項羽後,說明原因,表明立場,對項羽畢恭畢敬,因爲此時“人爲刀俎,我爲魚肉”,所以只能隱忍,因此劉邦在項羽面前不斷示弱,本來項羽就沒把劉邦放在眼中,結果一見劉邦示弱,項羽則更加輕視劉邦了,劉邦有很強的演技,通過不斷的示弱讓項羽逐漸放鬆了警惕。

但咬人的狗往往是不叫的,最後劉邦通過示弱躲避了災難,正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屈而後伸”,後來劉邦逐漸走向強大,由隱忍走向反攻,在他的指揮之下,將項羽斬殺於垓下,劉邦爲了發泄當年的仇恨,告知士兵得項羽首級者就可以封侯,於是漢軍一擁而上,將項羽五馬分屍,爲了爭奪項羽屍體,士兵互相殘殺死傷慘重。

這就是劉邦的復仇,也許在劉邦心中也一直輕視着項羽,只是劉邦沒有表露而已,劉邦做夢都想剷除項羽,直到垓下之時,劉邦才徹底實現了理想,笑到最後是贏家,最後項羽敗了,劉邦勝了,沒有人會記得劉邦當年的低三下四,只會記得劉邦人生路上的輝煌,因爲劉邦勝了,成爲了大漢開國皇帝,他是勝利者,用斯大林的話來說:“勝利者是不受譴責的”,這就是現實,這就是政治,政治往往沒有對與錯,只有成與敗,當劉邦成功時,沒有人會記得他當年的軟弱。

其四、項羽有江湖道義

項羽有一些江湖道義,他與劉邦曾結拜爲異性兄弟,如果在鴻門宴上殺死劉邦,則會讓天下人恥笑,讓一些人覺得爲了利益連兄弟都不顧了,沒有一點江湖道義。在江湖上混就要講義氣,沒有了義氣就不能立足,如果此時殺了劉邦,其他各路將軍也會覺得項羽氣量狹小,不是成就大事之人,也不是有江湖道義之人。

因爲江湖有的時候不是打打殺殺,而是人情世故,有時候殺掉一個人不如放過一個人,有時候成就一個人更能成就自己,有時候重情義往往更能收穫人心,所以項羽身上有很多的江湖道義,他認爲放過劉邦更能團結衆人,更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因爲給別人一條路,自己纔能有路可走,讓別人無路可走,自己或許也會無路可走,這就是江湖上的規矩,所以項羽不想打破這種規矩,因而放過了劉邦。

其五、王者不死

中國古代有一種信仰叫做王者不死,就是傳說中的命數,或者說就是定數,劉邦的命運就是天子運,就是當皇帝的命,所以項羽想殺他也殺不成,不是項伯爲其擋劍,就是樊噲爲其說情,總之劉邦是帝王命,身邊有將星輔佐,一旦遇到災難,這些將星自會來救。

因爲劉邦是天子,所以不到命數就不會死,這種人往往逢凶化吉,遇難成祥,或者遇吉更吉,因爲他是天子,所以有上天的護佑,每走的一段路,每經歷的所有事情,都是有所安排的,正如佛家所言“事事皆前定”一樣,或者如陰陽家所言,一切都是命造,劉邦是帝王命,所以王者不死,項羽不是帝王命,所以最終必將被劉邦幹掉,這只是時間的問題,天命所註定的人,往往是佔天緣的,最終必將屹立不倒,笑到最後,成爲扭轉乾坤的人物,而劉邦就是這樣的人物,所以最終是劉邦取勝。

參考文獻《史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