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科學家精神?

“追求真理,獻身科學。”

這是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監事長錢七虎對科學家精神核心的理解。

5月28日,在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來臨之際,爲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和中國科協科技社團黨委共同開展了第二堂“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主題宣講會。

作爲演講嘉賓出席此次在線宣講活動,錢七虎院士分享了他對弘揚科學家精神的看法以及自身的經歷與感悟。

錢七虎院士認爲,科學家精神是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們經過不懈的努力,在長期科學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的。

什麼是追求真理?什麼是獻身科學?

“我們搞科學是要當成事業,不是獲得名利的手段。不爲私心所擾、不爲名利所累、不爲物慾所動,不計個人得失。這就是追求真理,獻身科學,也是科學家精神的精髓。”

同時,錢七虎還表示,中國科學家精神還包括豐富的內涵。

無論是“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兵工之父”吳運鐸,還是加拿大共產黨員白求恩,他們都始終把救國救民當做神聖的己任,“這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這些故事一直感動和激勵着我。”錢七虎說。

他強調,嚴謹治學就是要循序漸進、實事求是,反對一知半解和誇誇其談。

“實事求是難,最難的不是對人,而是對己,找到自己的缺點和問題,不斷進步是非常重要的。”

爲武漢捐款650萬元、捐出國家最高科技獎獎金800萬元、其餘林林總總捐出獎金數額超過百餘萬,談及自己的財富觀和捐款經歷時,錢七虎表示,“真正的科學家都把名利看得很淡,他們不會注意自身的物質利益,更談不上斤斤計較個人的得失。”

回憶起上世紀60年代艱苦的求學經歷,他認爲,“創新就是前面沒有人做過,所以創新沒有近路,更不可能短平快。勇攀高峯就要不怕困難,不怕挫折。”

錢七虎強調,“科學技術是集體的事業,理念也許是一個人提出的,但實現是集體的協作,脫離集體就是末路的開始。”

“真理是一個長河,無數真理的結合才形成了一個真理。”錢七虎認爲,建設科技強國要靠幾代人共同努力,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要學會放手,鼓勵年輕科技工作者大膽提出自己的學術觀點。

我國科技創新“三步走”戰略要求,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強國。

“當前形勢下弘揚科學家精神,最重要的是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偉大戰略緊密結合起來。”

面對複雜多變的世界形勢,錢七虎給青年科學家們提出了三個要求。

錢七虎指出,中國製度、中國精神和中國效率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三個獨特優勢。

“中國精神是什麼?其中就包括科學家精神,這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他說,“新冠肺炎疫情過後,世界格局將會發生變化,其中最關鍵的力量就是科技,因而建設科技強國迫切需要科學家精神。”

“說到底,科學家精神是黨性在科學家身上的體現和反映。”

錢七虎說,“愛因斯坦認爲,一個人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了什麼,而不是取得了什麼,這也是我們社會主義的價值觀”,所以弘揚科學家精神,就要打牢科學家精神的思想和道德根基,努力爲自己樹立遠大的理想。

“截至2017年,中國貢獻的科研文章數量佔全球的8.2%,但撤銷的論文數量卻佔到了全球的24.2%,幾乎是3倍!這值得引起我們高度的警惕。”他強調,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絕不能弄虛作假,要加強自身作風和學風建設,堅決和背離科學家精神、違反科研道德規範、突破科研誠信底線的行爲做鬥爭。“肥皂泡終究是要破裂的,害了國家也害了自己!”

那麼,對於年輕的科技工作者而言,又該如何培育自己的科學家精神呢?對此,錢七虎認爲,“我的體會就是要學習、學習、再學習。”

他強調,培育自己的科學家精神,最重要的是學習偉人。

“偉人是我們的英雄,是老一輩的革命家,老一輩的科學家,學習他們才能幫助自己樹立遠大的理想和革命人生觀。”

錢七虎表示:“偉人的一生是我終身學習的榜樣,偉人閃耀思想的語言,時刻銘記在心,就能指引自己不斷的前行。他們的光輝行爲是我前進的不竭動力,也始終激勵着自己,不忘初心。”

“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警惕、不斷地激勵自己,才能培育好自己的科學家精神。”錢七虎說。

(內容來源/中國科學報 編輯/趙陽 江北新區融媒體中心出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