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行法師出家的緣起

虛雲老法師是近代著名高僧。一身兼承禪門五宗,教化無數衆生。其中一位最傳奇的弟子,應當屬具行法師。

因爲具行法師是用自身的三昧真火,燃化自己。更爲神奇的是當木魚化爲灰燼,磬柄燒成焦炭時,身體和袈裟卻絲毫未損。後來在虛雲法師三記磬響之後,才全身轟然倒塌化爲灰燼。

這是民國九年,發生在雲南雞足山一個真實的故事。

具行法師

具行法師生平簡介

舉行法師是雲南鹽源人,俗家名字叫“阿便”,具行法師很小的時候,雙親皆喪,身世堪憐。後來長大後入贅到了賓川縣一個姓曾的人家,婚後生了兩個兒子。

清朝光緒三十三年,有一日雲南雞足山祝聖寺來了一位年輕人,求告祝聖寺的和尚說:

“我是雲南鹽源人,從小父母雙亡,現在因爲家鄉鬧饑荒而養不活兩個兒子。聽說虛雲和尚在修建祝聖寺,求收留我打工養家”。

祝聖寺的和尚知道虛雲老和尚慈悲,肯定會答應的,於是就收留了具行法師到柴房居住。具行法師自從到祝聖寺打工幫助修建寺廟以後,工作十分勤懇。

每天天不亮就起來勞作,除了挑土,擔石,修建寺廟,他還積極開墾菜園爲寺廟僧衆種菜。他一天到晚不停地勞作,不說一句話。

但就是這位具行法師,一字不識,白日裏只知勤懇勞作,晚上則一心念佛,禮佛,後來還學會了讀經,最終成就一生事業。

反覆讀過這位法師的故事很多次,心中非常感動。

仔細想來,這裏面藏着許多,看似淺白,而又最深刻的大智慧。

1:沉默是金。

大道相通,儒家有言“君子納於言敏於行”,佛家則更有實幹家普賢王菩薩,都是在教導世人少說多做。

而這位具行法師,似乎生來口業就很清靜,寡言少語,筆者覺得這是法師生來的一種非常大的福報。

雖然我們未必都能抵達寡言藏愚的智慧,但是如果我們能做到靜坐寡言,也是非常不低的人生境界了。

人到一定的年齡時,又或者說,因爲生活經歷的不同,有些人真的會越到後來,越寡言少語。

不是孤僻,更不敢狂傲,而是單純地覺得其實生活中,我們每天說的話,至少有一半以上都是多餘的。

而且話說多了以後,人的心很難靜下來。

比如說,剛送走客人,轉身就能進書房安靜地看書,並且能立即進入專心致志的狀態的人,是極少數的。

所以過多的無謂的交流,會嚴重地影響一個人的專注力。

而對於像具行法師這樣一位修行者而言,沉默,不僅僅只是少生是非,更可以令他的身心愈加寂靜,有利於止住妄想,專心學習聖道。

2:勤能補拙,一心耕耘,不問收穫。

從一些資料裏來看,具行法師一生非常勤勞。不僅寺廟的早晚功課,他都十分精勤,寺廟的工作,他更是喫苦耐勞,勤作不息。且不講爲寺廟辛勤做義工,自然積累了許多功德和福報,就講法師日復一日,只管耕耘,不問收穫的精神,就足矣使我們這些世人敬重不已了。

早年曾經看過一個故事,大致情節如下:

一位爸爸要考驗三個女兒,令她們分別從甲點走到乙點,經過的腳印形成一條直線者,可以得到爸爸非常精美的獎品。

因爲獎品太精美,太具有誘惑力了,三個女兒都非常想要那個獎品。

大女兒告訴自己:“一定要得到那個獎品”,於是,她行走的時候,左顧右盼,小心翼翼,緊張不已,但是,最終她的腳印卻還是雜亂的。

二女兒吸取了大女兒的教訓,沒有左顧右盼,只一心盯着腳下的路,結果她的腳印也是雜亂的。

只有第三個女兒,她的腳印是整齊的,她贏得了爸爸爲勝利者設置的獎品。

她的兩個姐姐就問她:

“你是怎樣做到的,你在走路的時候,你的心裏是怎麼想的呢?

三女兒回答說:

“我什麼都沒有想,就是看着乙點上插的那個標杆,然後一心向前走,腳印自然而然就成一條直線了。”

當年讀這個故事,印象非常深刻。我曾經將它運用到一項愛好上過,覺得非常受益。

其實,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方面,當我們對某一件事情,太過注重結果的時候,往往結果都不太理想。

因爲我們的得失心太重,會無形中加重我們的壓力。

但是,如果我們只想着,怎麼一心去把事情本身做好,而不去在乎結果的時候,結果往往會出乎意料地讓我們驚喜。

所以,在學習或者工作的路上,甚至生活的路上,我們要有一種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傻勁”。

只要我們把該做的事情,真的都做好了,該來的,都會來。

3:簡單是道。

具行法師向虛雲老和尚,請法時的一段對話,非常有深意,也值得後世的我們學習和思考的。

具行法師到寺廟打工,兩年轉瞬過去了,阿便那天趁着虛雲來山巡視,就跪倒叩頭,叩個沒停。虛雲說:"阿便,你要什麼?"阿便說:"老師父!求您老人家教我念佛吧!我這樣笨,又一字不識,不會念佛!""

你卻要念佛做什麼?"

阿便說:"我今世這麼辛苦這麼蠢,必是前生做了什麼孽又不會修行,所以今生想學佛修道,以求來生勿再淪落啊!"虛雲微笑道:"你想要怎樣修?"

阿便說:"我不識字,又醜陋,又蠢材!我哪知道要怎樣修?只求老師父教我簡便容易的方法罷,我常聽師父講經,講得深奧,我一句也不懂,不過聽師父您說,只要一心不亂勤唸佛號也可得生西方。師父您就教我念佛號罷!"

虛雲說:"阿便,你已經一心專誠,真是難能可貴!我就教你念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我教你淨土法門吧!"

阿便叩謝,虛雲教了他怎樣勤念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他從此就自己屏息諸緣,一心念佛,日夜不停,就是日間種菜鋤土也心念佛號不輟。

具行法師雖然不識字,卻善根深厚,他深信因果,有一顆謙卑懺悔求上進,求脫離苦海的誠心。

而淨土法門三根普被,攝受一切賢愚衆生。虛雲老和尚因材施教,教授具行法師修行的淨土法門,正是最適合具行法師的實際情況,具行法師聞聽虛雲老和尚的指導以後,歡喜奉行。

從此日夜間佛號不息,最終成就大事業。

蕅益大師言:“不必學他口中,氾濫五宗八教,且先學他一點,樸樸實實心腸”,以此言來觀具行法師的修行經歷,心頭震撼不已。

大智慧的修行人,有時只需一句話,就夠吾輩愚癡衆生參悟受教一生了。

世間有萬紫千紅,終輸白色一段潔白。

具行法師一生無文化,他也沒有多少理論基礎,唯知老老實實唸佛而已,他一樣修得大事已了。

具行法師的經歷,不僅是對佛弟子們,有莫大的教誨示現的作用。

即使是對不學佛的世人,也有很大的啓示。

哪些能把看着簡單的事情,長久反覆循環地做到最好的人,最後,都不是普通人。

所以,聰明,博學多聞,花樣翻新,如果不能堅持,最後,真的會輸給勤奮,輸給簡單,輸給循環不息。

4:天下名山不外如是。

具行法師參學回來以後,與虛雲老和尚又有一段既淺白,而又滿含禪意的對話。

民國九年,虛雲開始重建雲棲寺,具行和尚突然回來了,拜倒在虛雲老和尚面前:"師父!我回來了!"

虛雲驚喜得很:"你回來了?好極了!你這出去參學,遊了些什麼名山?怎麼又回來了呢?"具行說:"天下各處名山都大略去過了,也不外如是!聽人說師父在此重修華亭寺,我知道師父缺人手,我就回來了。"

虛雲說:"你回來甚好!你打算回來做什麼事呢?"具行說:"師父,我又蠢又笨,又不識字,我能做什麼大事?總不外是侍候師父,兼做些人家做不來、不願做的笨重低下工役罷了!"

虛雲說:"你既如此發心苦修,很好!你就住在雲棲寺和勝因寺兩處吧!"又問:"這次回來,你去雞足山探視你家未?"具行說:"沒有!我不去了!"“爲什麼?"具行說:"大家都出了家修行,有什麼好眷戀的?""見見也不妨!"具行搖頭:"不去!不去!"

具行法師本不願出去參學,被虛雲老和尚硬逼着出去參學。但是,一聽聞老和尚建寺,他就又立即趕回來了。

虛雲老和尚問他“參學得怎樣”?

具行法師答:“天下名山不外乎如是”。

這一充滿禪意的問答,令我想起另一個佛教的小故事:

有兩個小和尚,共同跟隨着一個老和尚修行。

但是,有一天老和尚病了,需要有人長期地在身邊照顧,兩個小和尚守着老和尚就商議道:

“我們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如果師父久久地病着,豈不是我們一生道業都要荒廢了嗎?”

另一個小和尚就說:

“是啊,不然我們來抓鬮,抽到長鬮的那一位出去參學,另一位就留下照顧師父。三年之後,出去參學的那一位,回來度留下的這一位”。

兩個小和尚計議已定,就開始抓鬮。

結果大一點的小和尚抽到長鬮,出門去參學了。

三年後,出去參學的和尚回來了。留下的小和尚問他:

“可有所修證”?

出去參學的和尚,默無所答。

因爲出外參學的這三年,他也沒有得到什麼明顯的進步。

到了晚上,留下的小和尚把師父安頓好了以後,洗手洗臉,開始進行晚上的定課,頌讀《普門品》。

出外參學的和尚見狀大喫一驚,因爲留下的小和尚那個普門品一啓動時,那種力量太強大了。

出外參學的和尚,趕緊請教留下的小和尚是如何修行到這種功力的,留下的小和尚說:

“我平時除了照顧好師父之外,沒事時就把雙腿一盤,開始頌讀《普門品》,別的也沒有做什麼。”

出外參學的和尚,頓悔不已,自覺耽誤了三年光陰。

這位留下的小和尚的故事,與具行法師嘴裏說的“天下名山不過如是”,頗有幾分相似的意境。

有時,與其要承受去踏盡天下名山的疲累,倒也不如就在一座名不經傳的小山峯上安居樂業,風景未必就一定會遜於前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