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正如孩子学习语言、音乐、绘画都有不同的最佳时间窗口,这种“精神饥饿感”在中小学阶段更容易形成,因为科学上一般认为人阅读的关键期在14岁之前。在家里,书柜中要有一定的藏书,家长也要常读书,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孩子,为其树立榜样,并且家长尝试和孩子一起读书,让孩子感受阅读的乐趣。

我们经常看见一类孩子小小年纪知识丰富,见多识广;另一类孩子只知书本,眼界狭窄。大多数家长对前者惊羡不已,在眼望自己孩子的叹息中,迫切地寻求一种指导孩子读课外书的最佳途径。今天,我就和各位家长们探讨下如何指导孩子们看课外书,提高阅读能力与读取信息能力。

“精神饥饿感”更易在中小学阶段形成

“阅读就像美食一样。吃了好吃的东西,就不断想吃,读了好的书,也会让你不断地去找好书读。”阅读会带给人喜悦感、新鲜感,这些最后都会汇聚成精神上的饥饿感。

但正如孩子学习语言、音乐、绘画都有不同的最佳时间窗口,这种“精神饥饿感”在中小学阶段更容易形成,因为科学上一般认为人阅读的关键期在14岁之前。

所以,孩子早期的经验对成长非常重要。当他们成人以后,他们是用孩提时代所获得的东西为根基,继续去构建内心的成人世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孩子喜欢读书,才容易在内心里打开情感闸门,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兴趣不是先天性的,需要一点一滴的培养才能形成。

1.善于营造阅读氛围。在家里,书柜中要有一定的藏书,家长也要常读书,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孩子,为其树立榜样,并且家长尝试和孩子一起读书,让孩子感受阅读的乐趣。双休日常带孩子逛逛书店、图书馆,这些“书香气”十足的场所,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学会安静读书。

2.注重赏识教育。家长的巧妙鼓励犹如好的催化剂,使孩子会爱上书。当孩子兴奋地向你讲述刚刚看过的内容,家长要做一位忠实的聆听者,称赞是对孩子最好的奖赏。

3.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读书不仅对于孩子,对于任何人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而家长可与孩子共同制定读书计划,既要有读书量、质的规定,又要有时间的规定,大家共同遵循。同时要注意和孩子一起不断总结与反思,使阅读课外书成为一种习惯。

读书给了我们快乐,给了我们光彩,给了我们才干;读书,会让我们进步;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读书越多,精神就越富裕。有一句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说,好书读得多,写出的东西也就好,所以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

读无用书,或者读有害的书,不如不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作为父母,我们要做好“舵手”,要学会引导孩子们看有益的课外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