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有時大彬、徐有泉、陳鳴遠等名家,今人則推朱可心、顧景舟、蔣蓉等爲宗師,《布衣壺宗:顧景舟傳》是國家一級作家、紫砂文化學者徐風的近作,細摹顧景舟一生經歷,展讀中國現代紫砂工藝歷史。分“縴夫”、“櫓公”、“舵手”三部分,展現了顧景舟先生波瀾壯闊的一生,多角度、多層面還原了他當時生活的那個年代,是一部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向大師誕辰百年致敬之作。

今天是顧景舟先生逝世24週年紀念日。

顧景舟,原名景洲。別稱: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自號壺叟、老萍。宜興紫砂 名藝人,中國美術家協會 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18歲拜名師學藝。三十年代後期至上海制壺仿古。1954年進入宜興蜀山 陶業合作社。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 他的作品工藝精湛,氣質高雅,形式多樣,將“工”和“藝”兩者的結合做到了極致。他把紫砂工藝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世稱“一代宗師”、“壺藝泰斗”,作品爲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

2015年,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國家一級作家、紫砂文化學者徐風撰寫的《布衣壺宗:顧景舟轉》。這是顧景舟先生家人唯一一本正規授權的傳記,文字凝練,佈局宏觀,細節嫺熟。分“縴夫”、“櫓公”、“舵手”三部分,展現了顧景舟先生波瀾壯闊的一生,多角度、多層面還原了他當時生活的那個年代,是一部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向大師誕辰百年致敬之作。

本文原載2016年6月第3期《喫茶去》雜誌,作者林頤,自由撰稿人。

壺中日月長

清代文人吳騫在《桃溪客語》中說道:

陽羨名壺,自明季始盛,上者與金玉同價。

紫砂茶具產於江蘇宜興,盛於明代,上品者貴重不凡且一物難尋,與諸多制壺大家的悉心付出是分不開的。古有時大彬、徐有泉、陳鳴遠等名家,今人則推朱可心、顧景舟、蔣蓉等爲宗師,《布衣壺宗:顧景舟傳》是國家一級作家、紫砂文化學者徐風的近作,細摹顧景舟一生經歷,展讀中國現代紫砂工藝歷史。

顧景舟制吳湖帆書畫相明石瓢壺

顧景舟出身布衣,幼時家道中落,幸得祖母愛護,一力維其求學。“工匠”與“工藝”僅一字之差,然差之千里,正如日本民藝美學家柳宗悅所言,工藝之美應當是“自由之美”,工匠只會複製、重複、模仿,而好的工藝都是自由的,不受拘束,乃獲天趣。觀顧景舟名壺,從最初的“洋桶壺”,到稍後的“石瓢壺”“仿鼓壺”,再到“雲肩如意三足鼎壺”,再到“提壁茶具”,再到“提樑壺”……無一不是顧景舟個性的體現,而這種個性恰是建立在良好的國學底蘊之上的。

雲肩如意三足鼎壺

沒有蘇軾文集、張岱詩書等的浸淫,便不會有顧景舟和他的壺,端穆中藏着閒適,古雅中透着親切,徐風說,“有一條清晰的線路,那就是由簡入繁、由繁入簡;如百川歸海,砥柱中流。”徐風顯然也受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因而本書行文清峻、遣詞考究,潺潺細流中又不失時代音色,撰者與傳主默契相通,一同將滋潤與親和融入紫砂的世界。

細細品賞書中圖片,每一把壺背後都藏着一段故事。比如顧景舟與韓美林合作設計的“此樂提樑壺”,挑戰紫砂工藝的技術難關,“那是超拔的高,彷彿命懸一線;稍有閃失,即彎曲變形。那是悠然的直,力道藏在裏面,可感知,可意會,以手觸摸,仍然是挺拔。”那些故事共有一個主題,細節局部的極致完美,造就顧壺的美譽口碑。徐風說,“始有人格,方有壺格”,那是顧景舟對美和藝術的不懈追求。

供春壺

顧景舟頗有些文人習性,清正不阿、不願將就,律人律己都甚嚴。做顧景舟的徒弟,個個都叫苦連天,但凡有點小紕漏,毫不留情,肯定要挨一頓當頭痛罵。書中有一幅“顧景舟爲弟子們製作的水平壺樣板”圖片,大大小小排排攤開,精細到家、無微不至,另有幾幅顧景舟草圖、筆記的掃描,直觀感受到了顧景舟的嚴格要求,同時又是傾囊相授。這種師徒之道,也是一種工藝之道,通過器物傳遞理念,口口相傳,時時默唸,器之所以成器,人之所以成人。紫砂壺與別的茶具的最大不同,就是它有制壺人的落款,顧景舟不管在何時何地,都爭取留下自己獨特的銘記,徒弟們從老師身上學得的不僅是技藝,更是爲人處世之道。

虛扁壺

書中反覆提到一個“慢”字,顧景舟做壺,真是讓人望穿了秋水,隔幾年都難得有作品問世。時人多有非議,說他是“懶坯”。毋論米糧不繼的干戈亂世,甚或狂飆突進的紅色歲月,顧景舟一徑慢悠悠地活在壺裏乾坤。這種作風自然與世不容,他偏又看不慣那種“快”活出來的糙玩意,所以這人肯定要喫點苦頭,然而實踐很快就證明他的正確性,宜興的陶業從個人作坊轉型成了國營,怎能離得開顧景舟等老一輩的工藝技術把關?

即便是那樣特殊的年代,數以千計的“水平壺”仍然保證了極高的質量,後來成了收藏市場上價格不菲的新貴。手藝來不得半點馬虎,慢工才能出細活。這是一種態度,是道法自然的思,是端敬惜物的意,不被嚴酷的生活磨礪粗糙。熱愛紫砂茶具的人,不光是愛它造型意韻,更愛它此中意緒,悄然對抗這個紛擾世界的一顆柔軟心。器物之美,藏美於心,月朗風清,雲起雲落。

詠梅茶具

紫砂壺在20世紀80年代之後身價倍增,名家名壺更成了無價之寶,顧景舟聲名遠揚,現實世界裏他卻依然是個“慢”行者。晚年的博爾赫斯說過,他不再相信成功和失敗,顧景舟是否也這樣呢?我想,如果我們一生專注一件事,做一件精益求精細緻入微的事,我們會漸漸懂得“壺中日月”的真諦。無所謂成功與否,最起碼不辜負初心。

THE END

本書是顧景舟先生家人唯一一本正規授權的傳記,文字凝練,佈局宏觀,細節嫺熟。分“縴夫”、“櫓公”、“舵手”三部分,展現了顧景舟先生波瀾壯闊的一生,多角度、多層面還原了他當時生活的那個年代,是一部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向大師誕辰百年致敬之作。顧景舟是宗師級的人物,他用畢生心血,將紫砂技藝發展爲面向世界的成熟自信的工藝藝術門類。所以本書寫了一個人,更寫了一種精神,一種追求。既是對顧景舟先生一生不凡藝術追求經歷的回顧,更是對這位藝術大師技藝德操風骨的一次朝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