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喜歡心理學的高二學生來到高中羣聊天。後來他加我爲好友,有時會單獨交流。這個孩子很聰明,學習是極好的,也很有上進心和熱情,有理想和抱負。

我們需要父母的理解 ,需要爸媽給一些自由 ,希望爸爸媽媽不要拿我們的成績跟別人對比 ,希望爸爸媽媽能多多的誇獎自己,需要的是爸爸媽媽能理解我的感受。

能夠多陪陪我 ,能信任我,我很愛她們 可是我也想他們能用"我愛他們的方式"來愛我。

也就是像朋友的方式一樣愛我。說起信任,這個孩子滿心委屈。一次他和爸爸彙報一週的開銷,竟然被爸爸指責爲撒謊,直接掛了他的電話。他說自己從來都是說實話的,居然不被信任,所以很鬱悶。心情不好,只好到網吧上網宣泄一下。

應該說這些需求與幾十年前的我們有些相似,但是比我們那個時候自我意識更加清晰。時代不同了,現在的孩子成熟的要早些。

其實這些需要並不特別,我們其實也知道。只是眼睛盯着孩子的學習,盯着孩子的未來,爲了孩子將來好,就忘記了、犧牲了這些最自然不過的需要了。

很多人生孩子之前是知道要和孩子做朋友的,但是逐漸地,爲了孩子的學習,爲了孩子的未來,就走上了逼迫孩子的道路......

有一位媽媽對他說:等到我這樣的年齡。你就會像我這樣感激當年爸媽的用心良苦。

爸媽大都是愛孩子,很多的確也是用心良苦。也許很多年之後,孩子會發現父母的用意是對孩子長遠有利的。

不過如果能把孩子的將來和當下的幸福結合起來,不是更好嗎?如果愛孩子,爲了孩子好,卻被孩子恨,那是方式方法出了問題,需要糾正啊。

最好的境界是:爲了孩子將來好,也爲了當下好,還能讓孩子感受到愛,這也是我博文追求的境界啊。

一位媽媽的評論:我長大後才明白家門是永遠爲我敞開的,只是父母當時對我的方式,讓我找不到被愛的感覺。

這種方式,如果能夠正確看待,是可以幫助我們更懂得表達愛的。就怕:"等到我這樣的年齡。你就會像我這樣感激當年爸媽的用心良苦。"這句話成爲當今一些家長,對孩子重複童年父母對自己的不公平待遇的合理"擋箭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