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上世界七八十年代那些一身肌肉、能力出衆、勇於自我犧牲的“終結者”、“蘭博”,到以漫威電影宇宙、DC拓展宇宙爲代表的漫畫改編電影,再到自我壓抑,無法進入主流社會,卻有着自身獨特的價值標準和訴求的小丑、死侍等反英雄類型,傳統好萊塢類型電影的想象力和原創性對比其上一階段的歷史高點已經大幅下滑,承載美式文化“主旋律”的載體,正在向硅谷轉移。不僅如此,包括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諸多領域在內,在當下都越來越呈現出“泛科幻”的特徵,而支撐這種“泛科幻”趨勢的,則是新世紀以來高新科技的民用、商用在美國社會的持續深化發展。

由NASA商業載人航天計劃支持的Space X載人龍飛船成功發射及隨後與國際空間站的成功對接,不僅讓美國恢復了已經失去9年的載人航天能力,也讓大洋彼岸的“朋友圈”刷屏,各種“人類又前進了一大步”的讚歎聲此起彼伏。

確實,隨着新一輪科學技術應用浪潮的爆炸式增長,近年來持續給世人留下這樣的印象:當年的科幻正在成爲現實,或者說,當前很多眼花繚亂的科技應用競相落地,在一定程度上都已經走在了當年科幻的前面。不僅如此,包括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諸多領域在內,在當下都越來越呈現出“泛科幻”的特徵,而支撐這種“泛科幻”趨勢的,則是新世紀以來高新科技的民用、商用在美國社會的持續深化發展。

2010年初,奧巴馬剛坐穩總統寶座伊始,就叫停了小布什時期制訂的NASA“重返月球”計劃。當年6月28日,白宮正式發佈了影響至今並還將繼續發揮深遠作用的新版《美國國家航天政策》,重新平衡美國軍用航天和民用航天、商用航天的比重。美國傳統航天運載體系由此從一個巨大的封閉系統逐步開放,併產生極爲複雜的歷史迴響,裹挾了不同層面的話語資源。在這個過程中,其始終以“泛科幻”的面目呈現在大衆文化領域,也發揮着多重話語功能。而Space X的民用航天神話,正是受惠於這一轉變的結果。

我們應注意到,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美式文化主旋律的形態是在不斷的階段性內部調整和整合中演化而來的。從上世界七八十年代那些一身肌肉、能力出衆、勇於自我犧牲的“終結者”、“蘭博”,到以漫威電影宇宙、DC拓展宇宙爲代表的漫畫改編電影,再到自我壓抑,無法進入主流社會,卻有着自身獨特的價值標準和訴求的小丑、死侍等反英雄類型,傳統好萊塢類型電影的想象力和原創性對比其上一階段的歷史高點已經大幅下滑,承載美式文化“主旋律”的載體,正在向硅谷轉移。跨國資本將在其中扮演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而其終極靶標就是月球和火星。喬布斯生前曾公開指出,新能源汽車、太陽能城市、超級高鐵、人工智能,特別是Space X對近地軌道的持續開發,將佔領未來文化想象力的高地。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這種轉移並不是因爲當代資本主義找到真正的新發展空間,而是由於其深陷在整體性經濟危機週期內迫切需要意識形態調節的結果。在以硅谷爲代表的當代科技神話的光環下,“泛科幻”也將成爲這個時代的基本邏輯。(作者是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