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禹王小鎮。 徐報融媒記者 陳豔 攝

◎徐報融媒記者 曲美慧

盼星星,盼月亮,祖輩住在禹王山上的人們終於能搬進新家了。

“我這房子一下雨就漏,村裏也沒有像樣的路,雨雪天簡直不敢出門。”5月30日,在邳州市戴莊鎮營子村,我們和53歲的老林一起站在禹王山下,視線順着一條崎嶇狹窄的村路延伸,最後落在了他家40多平方米的土房子上。

夏天一身泥,冬天牆透風,是老林和村民們過去幾十年的生活狀態。眼看着同村第一批農房改造的受益村民已經搬進了亮堂寬敞的新家,老林急得心裏直癢癢,“這房子真是住夠了,啥時候能輪到我搬家啊!”

“很快了!”包掛營子村的戴莊鎮計生站站長宋啓晗告訴他:“禹王小鎮第二期6月底就竣工了,你們很快就能住進去了!”

順着宋啓晗手指的方向,我們的視線轉向了與營子村一路之隔的營子新型農村社區——禹王小鎮。在那裏,一排排三層樓房已經初具規模,從高處俯瞰,這座佔地83畝的現代化住宅小區猶如茂林掩映下的一處世外桃源,一磚一瓦都映射出農民們對嶄新生活的嚮往。

“去年底,一期工程55套住宅完工,第一批村民已經搬進去了。到6月底,營子村158戶住在山上的村民都將搬進新房子,開始他們的新生活!”宋啓晗這話讓老林有些激動。年過半百,對老林而言,能在新房子裏看着兒子娶媳婦,就是他最大的願望。

從山上到社區,從土房到樓房,從分散到集中,一年多來,蘇北農房改造工程已經讓全市4萬多戶農村居民“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隨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進入最後一搏的關鍵時刻,蘇北農房改造工程也進入了攻堅期。今年,江蘇計劃推進10萬戶農民住房條件得到改善,老林就是這十萬分之一。

“我現在回想當年住在310國道旁那段日子,就跟做夢一樣,晚上貨車轟隆隆地過去,家裏全是灰,斷水斷電更是常事。” 今昔對比, 63歲的董寶蓮感慨不已。

董寶蓮是第一批搬進禹王小鎮的村民。她帶我們參觀了面積300平方米的新家,這裏水電氣一應俱全,距家門口30米處就有一家生活超市,不遠處的社區廣場裏滿是孩子們撒歡兒的身影,走出老遠還能聽到他們的笑聲。小區停車場旁,靜靜矗立着投資200萬元建成的邳州市第一家社區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可達100噸。

別看村民們現在都很支持搬遷,回到一年前,營子村搬遷工作可是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工程剛啓動時,大家都捨不得拆掉老房子,幾乎無人響應。無奈之下,村黨支部書記李波帶頭拆掉了自己親弟弟的房子,村幹部們也紛紛動員自家親戚,漸漸地,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同意搬遷。隨後,村裏成立了業主委員會,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則嚴格執行選房規則,最大限度保障村民們的權益。

解決了“住得好”問題,村委會接下來的工作重點就是帶領大家“富起來”。堅持產業佈局與社區建設同步推進,融合發展,方便搬遷農戶創業和就業,實現“搬得出、住得好、富起來”,這是徐州市對農房改造提出的明確要求。

“靠山喫山,但我們‘喫’的不是山珍,而是文化資源。”李波說的“山”是坐落於禹王小鎮對面的禹王山,這是蘇北地區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抗戰遺址,也是徐州市愛國教育基地,每年接待遊客20多萬人次。

依託禹王山紅色文化資源,禹王小鎮二期將打造一條宜商宜居的文旅街區,涵蓋餐飲業、手工業及商貿旅遊業等業態,同時開展各類技能培訓,鼓勵村民們就近創業就業,拉動旅遊業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