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舜钦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曾担任过县令、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各地方官进京朝见皇帝或办事寓所的官员)等职位,他与宋诗的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为“苏梅。”
苏舜钦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写了一篇散文《沧浪亭记》。一个诗人,怎么会写出散文呢?他又是怎么想的呢?要解开这些谜团,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提倡古文
苏舜钦虽然是个诗人,但是他的文章水平也是很高的。青年时期,他的文章就已经被世人知晓。他不接受北宋当时的太学体(浮夸的文风),而是与穆修一起提倡古文和诗歌的写作,比欧阳修等人提倡的古文运动还要早。
由于太过锋芒毕露,导致了很多学者反对,结果他发起的古文运动,很快就结束了。但欧阳修对他却大加赞赏,这也为欧阳修后来的古文运动奠定了基础。
苏舜钦的文学观点是“原于古,致于用”,强调现实精神,文学要反映现实,而且他的散文写作方式与韩愈相同,诗歌的创作方式与白居易相同。

苏舜钦不仅诗写得好,文章也写得好,并且与文学大家的观点一致。其文学功底为他后来创作《沧浪亭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他的主张也是写《沧浪亭记》的一个先决条件。
2、支持新政
苏舜钦写《沧浪亭记》与支持新政有什么关系?有直接关系。苏舜钦是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的,实施新政的成员中有一位是苏舜钦的岳父——杜衍。
当时反对派要打击革新派。之前的文章谈到了王拱辰打击革新派,弹劾了滕宗谅,而王拱辰对苏舜钦也没有放过。进奏院祭神时,苏舜钦用拆奏封的废纸换钱办酒宴。

王拱辰为了打击革新派,就说苏舜钦监守自盗,为此苏舜钦被贬到了苏州。苏舜钦到了苏州后就修建了沧浪亭,这才有了后来的《沧浪亭记》。
苏舜钦支持新政间接地成就了他的文学作品,如果不是王拱辰反对新政,苏舜钦也不会遭贬,也没有机会去苏州修沧浪亭。
苏舜钦没有什么政绩,但在文学上的贡献还是非常大的。可见,凡事都具有两面性,有好有坏。

3、隐居生活
苏舜钦是个诗人,怎么会在贬往苏州后,写了散文呢?苏舜钦在苏州也写诗,但是同时也开始写散文,这与他的隐居生活有关。
苏舜钦在京城为官时,是很关心朝廷大事和社会事件的,由于他的性格豪迈,慷慨,而且很积极地要求改变现状,因此他大力支持庆历新政。
可是新政遭到保守派的反对,而且他们不断打击革新派(比如陷害支持新政的石介,滕宗谅,苏舜钦等人),最后迫使宋仁宗,把革新派等人全部贬出京城。这使苏舜钦有些沮丧,如何排解忧愁呢?

他选择了隐居,不再关注朝廷事务,而是游览苏州的风景,还花了四万贯钱买下了,五代时期吴越国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花园,并进行修建。他在其中建造了一个亭子,因有感于沧浪水,就取名沧浪亭。
苏舜钦为了抒发内心的情感,写了一篇《沧浪亭记》,记录里自己怡然自得的生活。并让欧阳修为文章作记,欧阳修欣然同意。就在宋仁宗决定重新启用苏舜钦时,他却去世了,终年四十一岁。
我们看到苏舜钦虽然隐居,过着悠闲的生活,按理来说,他应该心情很好,实则不然。虽然他每天游山玩水,然而心中却放不下朝廷的事。

他的《沧浪亭记》虽然是写的是风景,实则是表达他自己不得志的忧愁。不然他不会在年富力强的时候,突然病逝了。
这里有一个对比,由于新政被贬的人很多,比如范仲淹、欧阳修、滕宗谅等人都被贬,可是他们就没有消沉下去,并且他们还在守时待机。
尤其是滕宗谅,还很积极的重建巴陵郡,得到范仲淹等人赞赏,最后宋仁宗还是重用了滕宗谅。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苏舜钦的心理素质不强,在他不得志时,容易消极避世。
从苏舜钦身上,我们得到一个教训:一个人在逆境中,要学会自我疏导,排解忧愁。应该积极地去完善自己,而不是怨天尤人,否则对自己的健康不利。同时要做好准备,为日后的复出而努力。
人的一生起起伏伏是很正常的,没必要不高兴,不满意。天下,还没有谁是事事如意的。其实,人在逆境时才是最安全的,因为这个时候,我们才会发现自己的问题,才会积极完善提高我们自身能力和水平。

有句话叫“打不倒我的,使我更坚强”。应该感谢,珍惜这个时期对我们的锤炼,日后才能有更多机会让我们成功。
否则像苏舜钦这样,明明才华横溢,却落得个英年早逝的结局,实在可惜。
参考文献:
《宋史·苏舜钦传》
《欧阳修·沧浪亭长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