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霍去病苛待士兵,毫不体恤士兵。其实是司马迁老先生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霍去病的。最大的证据,就是汉武帝赏了霍去病十车肉,霍去病肯定一个人吃不完,最后臭了扔掉了,他也没有分给饥饿的士兵吃一口。其实这里面存在一个很大的误会,那就是霍去病将很多东西是分的非常清的。

汉武帝赏赐给他个人的东西,他是没有权利赏赐给士兵的。但是汉武帝奖功用的东西,哪怕是奖给他个人的,他也会毫不犹豫的拿出来给大家分享。著名的“酒泉”是怎么来的?一坛酒本来只够霍去病一个人喝,但是他认为这件事情是整个部队的功劳,所以他把这坛酒倒到了泉水里面,大家共饮,让士兵们也沐浴皇恩。实际上霍去病最终能够“荡平漠北,封狼居胥”,本质上在于他背后的推手汉武帝刘彻。包括他的舅舅卫青能够取得那么大成就,背后的推手也是刘彻。仗是将军们打赢的,但是策划这场战争运用什么方式?选用什么样的将领?牺牲哪些人?成就哪些人?都是刘彻的盘算。

卫青的成名之战,实际上就是靠着李广的掩护,牵制的匈奴的主力,最终才捡的漏。按道理来讲,李广其实也是有功劳的,而且功劳不比卫青小,理应封侯。但是结果卫青封了侯,李广逃过匈奴人,却下了狱差点丢了命。这也就是司马迁老先生对刘彻最大的意见所在。所以司马迁老先生评价刘彻,“用人如堆柴”,总是紧着新人用。但其实刘彻实际上正是按照汉军军功制度来严格执行的。如果不是坚持这个制度,就不可能有后来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汉军。李广虽然名气很大,付出很多,但是为声名所累,就是没有战获数字。

李广等老的汉军将领,都秉承着和士兵吃住一起,无差别、无军衔地打成一片,同甘共苦的优良传统,这一套的确对凝聚士兵战斗力很有用。但是在汉军军功制度之下,毫无意义。因为主将和士兵之间的关系再好,主将再平易近人,最终的结算,仍然是以斩获来计算战功的。所以李广的很多手下都封了侯,侯却跟李广没有半毛钱关系。回头来看,感情是无法替代规则的。

而很显然,霍去病正是因为不拘泥传统的那老一套所谓的和士卒打成一片的感情牌。直接根据规则来,严格按照军功制度,赏罚分明。实际上这样做有两个好处。首先,大汉的军队不是哪个将领个人的部曲,将领跟士卒走的越近,往往适得其反,更不容易得到刘彻的信任。李广认为的优秀传统,实际上在政治问题上是犯了大忌的,霍去病年纪虽小,但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是非常清晰的。其次,避免了和士卒之间的同吃同住,更有利于执法无情,严格军纪,避免各种情感因素的掣肘。最终大家按照军汉军的军功制度,严明赏罚,论功授爵。士卒们正是因为将军没有和任何一个士兵讲特殊,所以才更感受到在军功制度上的公平性。

霍去病的“闪电战”,实际上更是汉武帝刘彻有别于传统的战术思想的具体执行。霍去病敢于运用前人不敢想的战术,其实正是刘彻的意图。霍去病完全仿造匈奴骑兵模式,每人配二至三匹健马,轮换奔驰,实现快速闪电战;现实无后方作战,以战养战;为了不影响行军速度,霍去病部队不留俘虏,深入匈奴腹地,进行攻击。这正符合了刘彻的“寇可往,我亦可往”的理念。霍去病最终得以横扫漠北、河西走廊。匈奴人哀叹:“失我焉脂山,让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让我六畜不繁衍。”最终不但实现了全面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威胁,还使得汉朝最终实现了对西域的控制,最终完成了汉武帝刘彻的夙愿。所以霍去病虽然年幼,但实际上是一个洞悉政治形势,严格按照规则,去实现自己目标的将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