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理论上说,在二级市场工具比较丰富时,投资者也有可能采用一种半主动管理(如 smart beta,但前提是有足够可代表整体市场的基准指数存在)的策略进行低成本、产生积极社会及环境的影响力投资。这些指令再次直接指出了影响力投资相关标准的重要性,尤其是用于影响力效果度量及评估的数据、分析框架和工具方面。

中国市场是影响力投资兴盛发展的重要土壤,而现今国内市场对于影响力投资的理解及实践仍处在早期阶段。因此,社投盟研究院对影响力投资这个有丰富内涵的概念进行了一个较为系统、严谨的刻画,希望能够为中国影响力投资市场的健康发展与落地撒下一些种子。

社投盟研究院将推出《影响力投资专题研究》系列文章,第一部分探讨影响力投资概念的国际共识、中国市场的理解及未来发展动力。第二部分详细分析影响力投资的发展阶段,并描画分析国际国内的市场生态。第三部分着重探讨影响力投资的现实挑战、理论创新、实践工具和应对方案,并探索国际国内市场的投资策略及最佳实践等。

本文来自专题研究第一部分。影响力投资作为投资实践的升级版,如果只进行理念倡导,不重视标准,将加大行业的泡沫风险,因此首先标准是极其重要的;而在标准之上,投资机构和企业又是如何评估和考量影响力的?我们在此向读者提供多个权威机构的标准制定,也整理出了不同的度量方法和框架。

本文长度约3785字,阅读全文大概需要8分钟

1

影响力规范化标准框架及工具

行业领先的影响力投资机构已经达成共识:如果影响力投资机构只强调理念倡导,而不重视标准的建立,将会加大行业泡沫风险,并导致资本流向低质量资产和产品。最终,将会损害影响力投资领域的发展。

目前,影响力投资实践领域的标准大部分是由全球主要的行业推动机构在一定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制定的,再由各国市场中的领先机构、行业组织及协会进行推广执行。在过去十年间,大型国际组织如经合组织OECD非常重视对于影响力投资市场健康发展的协调推动工作,并持续和GIIN,UNEP等机构高度配合。

在其近期发布的《社会影响力投资2019: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力指令》报告中,OECD强调从四个方面去重点推动社会影响力投资的有效发展:包括保证资本及需求领域的合理配置;提出达成SDG的创新性目标的方法;应对数据收集及影响力度量方面的挑战;以及加强对社会、环境、经济结果的事后评估。这些指令再次直接指出了影响力投资相关标准的重要性,尤其是用于影响力效果度量及评估的数据、分析框架和工具方面。

在影响力度量实践上,IFC总结了市场上现有的三种基本原型框架:影响力目标,影响力评级以及影响力货币化。其中后两种在第一种的基础上新增了维度。

框架1

影响力目标(Impact Target)

其特点在于投资者会对单项投资或投资组合设定一些达成性的指标,比如:向x个人提供了改善性服务(如财务、教育、健康),目标可覆盖影响力的不同维度,如深度、市场和受益人类型等。基线指标通常在投资初始就进行收集,并在投后进行持续跟踪、评估。

框架2

影响力评级 (Impact Rating)

其特点在于设定一套标尺、分类和基准,对投资的特定方面进行评分、加权整合和评级。其中评级是可以定量或定性的,因而会同时包含客观性和一定的主观性。平衡计分表(balanced scorecard)业绩管理工具是这个度量框架的最初原型。

框架3

影响力货币化(Impact Monetization)

类似于计算投资的预期财务价值,也就是说影响力投资者也可采用预期影响力回报来衡量一项投资的影响力。这类方法已在公共部门里使用多年。具体计算指标包括影响力投资社会回报(SROI, 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 收益成本比(BCR, Benefit Cost Ratio),社会成本收益分析(SCBA,Social Cost Benefit Analysis),经济回报率(ERR,Economic Rate of Return)。

现有的影响力投资者通常采用第三方标准或自己开发度量评估管理体系,并将其作为影响力管理度量(Impact Management and Measurement (IMM) )中的核心。当前已经形成的全球第三方标准及工具主要包括:

来源:社投盟研究院 截至2020年4月

根据2020年1月GIIN最新发布的影响力度量及管理实践调查,60%的GIIN受调查机构采用通用影响力指标、评级系统、指数和分析工具(主要为IRIS+、B Impact Assessment及GIIRS)。而另外一些较灵活的影响力投资者,如TONIIC的会员(个人投资者、家族办公室及基金会为主),只有不到1/3采用通用指标体系来量化其投资的影响力,另外2/3则更倾向于使用非标准方法进行影响力度量。值得注意的是,绝大部分GIIN和Toniic涵盖的投资者仅通过产出指标进行影响力度量,而非直接度量产效。

综合看来,将影响力管理的一系列常用方法工具应用于投资的不同阶段中,可以有效地保证影响力目标效果的实现。

来源:基于Measuring the ‘impact’ in impact investing, So and Staskevicius,2015 补充改进

最后,考虑到影响力投资领域发展的特性,行业也需要在标准和创新间取得平衡,审慎的选择在哪些方面进行标准化,以及在哪些领域留有创新空间。

2

影响力的评估和量化方法

在影响力投资领域,如何去考量和分析影响力,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不同的方法和框架。根据GIIN投资网络中Brest和Born的研究,影响力可从三个不同的层次来看待。一个是企业通过其产品或服务(产出)实现一定的社会或环境价值(产效),称为企业影响力(enterprise impact)。其中,“产出”(output)指通过活动实施而产生的产品、商品和服务,也可包括由活动引起的变化,这种变化和实现产效相关, “产效”(outcome)是指活动的产出将要实现的,或已实现的短期和中期效果。

而如果一个影响驱动投资者对该企业进行了投资,其贡献则可分为货币性的投资影响力(investment impact),及非货币影响力(non-monetary impact)。

看待影响力的三个层次

对企业影响力的产效进行验证和衡量,通常可将变革理论作为出发点,并采用影响力发生价值链模型(也即逻辑模型)来进行具化。这个模型将整个影响力活动发生的过程以不同环节显示出来,包括资源的投入、具体活动的开展、产出和管控活动产效的衡量,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对目标达成有效程度的观察,必要时作出调整。从产出结果指标到产效的真实发生,也是一个重要且有挑战性的环节。投资者会需要做出一系列假设(X产出指标的达成会导致Y效果的实现),在理论上先期论证,而后在实践中进行验证。

影响力价值发生链

基于 Double Bottom Line Project Report, Clark et al, 2004 整理改进

当前现实中,大多数企业及其投资机构对企业影响力的度量只停留在一系列产出指标上,而非最终的效果。主要原因在于,对产效的直接衡量一般需通过实验或准实验方法来开展,验证成本较高,比如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 (“RCT”)方法作为一种严密的影响衡量实验方法,要求有对照组来比较影响效果,这样做的成本对大多数企业和投资机构都十分昂贵。

然而,企业和投资者要对目标效果实现间接的把控,通常至少需要做到两点:明确哪些产出指标是其可以直接可控的,以及论证这些指标和期望产生目标效果间的相关性。借用已被验证过的理论到实验中,可以节省再次验证成本,当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两者的应用条件及环境影响因素需高度相似。

然而,即使只将产出指标作为对影响力的度量,也具有深远意义。在平衡方法严密性和执行成本的情况下,利用产出指标进行度量和评估是重要的一步。度量本身提升了影响力投资作为一种投资理念和方法的纪律性,避免因影响力度量缺乏而造成“影响力清洗”(impact washing)问题,从而进一步保证影响力投资市场的可信度、透明度以及长期信誉。

主流金融市场能在何种程度上参与影响力活动,其根本触发点在于是否能对影响力进行量化。对影响力的合理量化,能让主流金融市场继续采用现有的核心投资分析框架。比如从单个项目或投资上看,投资者需能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从投资组合管理角度看,投资者则需要在确定有效的风险因子前提下,通过不同策略优化其投资的整体回报。如果缺乏对社会影响力价值的量化,再加上不透明的投资成果,市场则很难积极进行影响力投资。

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投资者需要知道为什么支付风险资本,在影响力和财务上的回报又是多少。

在量化方式上,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将社会及环境影响进行货币化,比如,某个机构的目标是提升某群体长期就业,那么可对其影响力活动产生的增加就业经济价值进行估算,就要包括直接就业收入、政府因此减少的财政补贴负担、因成功就业减少的犯罪相关成本等,然后进行加总获得一个社会改善的总影响价值金额。这个金额可以被机构进一步用来计算 SROI(投资的社会回报率)或者 IMM(影响力货币乘数)进行具体投资决策。

对影响力进行货币化的好处体现在直观性、沟通简便性,以及能够提供不同机构、项目之间影响力的可比性。其次,货币化后的影响力回报也可以和财务回报合并为一个数值,从而可直接进入到现有资产定价模型中去。

具体说来,目前金融市场主流采用的财务回报-风险(return-risk)范式,CAPM 及多因子资产定价和投资组合理论,都在完全信息市场的假设前提下仅将财务回报作为对风险因子的一种定价。即投资者若选择更高的市场承受风险,那么市场应以更高的财务回报(risk premium)反映。

在双目标投资活动下,新增的影响力回报可能产生于现有模型中,也有可能产生于全新风险因子,因而也可看作对风险承受的一种定价。但现有的理论研究尚未能提供一个经过验证的、包含影响力的资产定价模型。

实践中,投资者对于影响力投资整体回报的追求更接近于采用主动管理的 alpha(超额收益)策略,alpha 的体现既包括财务,也包括影响力回报。理论上说,在二级市场工具比较丰富时,投资者也有可能采用一种半主动管理(如 smart beta,但前提是有足够可代表整体市场的基准指数存在)的策略进行低成本、产生积极社会及环境的影响力投资。

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窥探到,在不同理论和实践中,会对影响力评估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评估框架,普遍用货币性或非货币性方式来平衡影响力和现实收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