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溫度&地面溫度

知識點&錯誤描述糾正:輪胎胎壓的單位有兩種標註方式,主流使用的標準爲「英制壓力單位-bar」,其次爲國際標準強壓單位「Pa」。國內使用的是英制bar,常規的“2.5壓力”即爲2.5bar;至於換算爲公斤會比較麻煩,因爲(1kg/1c㎡=0.9807bar),換算結果比較“亂”所以一般不使用這種單位計量。

輪胎與溫度 高溫會造成胎壓升高,相信嗎?

汽車輪胎本身並沒有足以撐起車身的強度,支撐輪胎形狀的基礎是內部的「壓縮空氣」。空氣被壓縮本就會產生高溫,因爲“壓縮”的概念是擠壓空氣中分子的間隙,在壓縮過程中會造成分子運動而產生高溫。那麼汽車在行駛中也會不斷且持續的“輕度壓縮”空氣,每一次車輪滾動到與地面接觸的位置,輪胎都會顯得“扁”一些。這是車身重量對空氣的適度壓縮,所以行駛中輪胎胎壓會升高,不過這並不是核心因素。

「抓地力」的概念也許大多汽車用戶都不瞭解,輪胎以每分鐘數千轉的高轉速運轉,在離心力的作用下會造成胎冠(與地面接觸面)的橡膠層出現形變。胎冠與地面的“碰撞”與相互作用力是所謂的“抓地”,然而這種行駛方式也必然造成磨損併產生熱。冠層橡膠會不斷的升溫,溫度可以達到“80℃”(攝氏度)左右;高溫會刺激空氣中各分子的運動,在運動過程中間隙擴大會造成空氣體積的膨脹,也就是胎壓升高。

夏季如何調整胎壓呢?

首先應以環境溫度作爲參考:平均溫度在35℃左右,車輛以中短途代步爲主的話,輪胎壓力應按照建議值標準填充。因爲短距離通勤不會讓輪胎溫度(與胎壓)升高過多,35℃左右的環境溫度也不會讓地面溫度過於誇張,所以胎壓沒有必要刻意降低。標準胎壓會在「油箱蓋內側」或「B柱前側下方」位置標註,前後輪壓力應按規則調整。

地面溫度與類型是第二參考:平均溫度在40℃左右,車輛以長途通勤爲主,此類車輛應以地面實際測量溫度降低壓力。比如在「火焰山」的地表溫度可超過90℃,按照正常標準補充胎壓,車輛即使不駕駛也是有可能升高“0.5bar”以上的;此時如果持續駕駛則輪胎溫度已經不可控了,爆胎幾乎是必然的結果。如果地面溫度超過60攝氏度的話,在瀝青鋪裝路面行駛應降低0.3~0.5bar左右,行駛中與商砼路面切換也不用擔心,因爲輪胎在磨損中總會達到溫度的閾值,一般磨損增長0.5bar就是極限了。

總結:夏季駕車是否需要調整胎壓,參考的因素主要是通勤距離的長短與頻率,其次則環境溫度與地面溫度的標準。防止高溫提升一次胎壓,之後行駛中再次提升胎壓導致爆胎;要知道胎壓越高,胎冠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就會越小,局部的高強度磨損會以更快的速度升高到更高的溫度。所以夏季用車不用過於在意胎噪與磨損,保證胎壓留有增長空間的冗餘才能保證駕駛安全。

歡迎轉發留言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