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愛心廈門”建設爲契機,湖里區率先在湖裏街道構建“五個一”愛心示範工程(即構建一批愛心小區、一路愛心公交、一條愛心小路、一座愛心驛站、一個愛心園區),從小區治理、扶老助殘、扶幼助孤等方面入手,關愛轄區居民、外來務工人員、特殊羣體等,讓愛心廈門、愛在湖裏深入人心。在塘邊社區,陳桂蘭的名字無人不曉,是居民口中的“愛心大家長”。

“愛心廈門”標識。

在東興小區,居民用愛呵護小區,人人蔘與小區自管自治,鄰里間互幫互助,十分溫馨。

臺海網6月4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道 孤寡老人腿腳不便,社區志願者幫忙買米買菜;居住在山上的居民出門不便,愛心公交開到“家門口”;孩子放學“無路可走”,社區幫忙修建人行道;環衛工人沒地方休息,社區幫忙修建環衛驛站;鳳湖小站裏,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在這裏借閱圖書學習……深入湖里區大街小巷,可以感受到無處不在的愛。

以“愛心廈門”建設爲契機,湖里區率先在湖裏街道構建“五個一”愛心示範工程(即構建一批愛心小區、一路愛心公交、一條愛心小路、一座愛心驛站、一個愛心園區),從小區治理、扶老助殘、扶幼助孤等方面入手,關愛轄區居民、外來務工人員、特殊羣體等,讓愛心廈門、愛在湖裏深入人心。

讓我們走進湖裏,捕捉這裏上演的愛心故事,感受這裏洋溢着的至善美好氛圍,激發人人爭當有愛廈門人的熱情。

愛在小區萌芽

鄰里愛心互幫互助 人人蔘與小區治理

走進東興小區,乾淨整潔,井然有序。在小區入口,社區老年協會理事林秀英,正在爲居民發放垃圾袋、垃圾桶,身體力行進行垃圾精準分類;在社區活動室裏,義務讀報員、80歲高齡的葉恢旭老人,正爲小區裏的老人讀報;在獨居老人家中,小區業主委員會主任楊再發,正幫老人維修家電……

“我剛來的時候,小區並不是現在的模樣,那時這裏髒亂差。”2011年開始在東興小區工作的社區工作者陸長燕印象深刻。東興小區建於1987年,是名副其實的老舊小區,無物業、無商業、無太多可用資源,貧困戶多、老人多,還存在防盜門破損、空中管線亂拉、污水管破損等問題。

面對難題,社區與小區黨支部聯手,通過強化黨建引領,構建一個“人人蔘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的共治共管愛心格局。他們打造“四個一”愛心工程,即“一支志願服務隊伍”“一套愛心幫扶體系”“一個黨建融合平臺”“一塊學習活動陣地”。

“這是我們的家園,我們自己要管起來。”以麻章新、楊再發爲代表的黨員站了出來,加入志願服務隊,參與社區巡邏、水電搶修、綠化管養等工作。

更多黨員羣衆參與進來——“黨建融合愛心幫幫團”動起來了,他們通過鄰里互助、共建幫扶、愛心接力,解決小區困難羣體問題;“愛心蓄水池”流動起來了,他們通過愛心捐款、捐特長、捐場地、捐服務等形式傳遞愛心。東興小區形成“人人蔘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的共治共管格局,小區舊貌換新顏。

愛在山路流淌

愛心公交一路護送 居民溫情守候送早餐

司機等老人,老人爲司機送早餐。愛心公交一路溫情護送,打通居民出行“最後一公里”。

左手拖着買菜車,右肩揹着包,準備下山買菜的王阿婆,在山路上小跑趕公交。眼看着436路公交車即將從身旁駛過,它卻停了下來。

“阿婆,彆着急,慢慢來。”司機推開車窗喊道。車上下來了年輕人,幫着阿婆提東西,扶着阿婆上車。這樣的暖心互動,時常在436路公交車上演。

436路公交車往返於三航大廈與東渡公交場站,被居民稱爲“愛心公交”,給周邊居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東榮社區建於上世紀80年代,是一個依山而建的老舊社區,居民中老人、孩子、困難戶居多。由於轄區主幹道路狹窄,大型公交無法通行,居民外出,只能步行到500多米外的東渡路去乘車。別看500多米不長,其實是陡峭的“捷徑”,對於多數老年人而言,他們則需要繞行近3公里山路,花費近1小時時間,十分不便。

2014年,在市區相關部門的共同推動下,436路社區公交開通了。它實現了居民“家門口乘車”的願望。今年已經80歲的麻章新,對於436路開通的場景,他記憶猶新。“大家都很開心,敲鑼打鼓地迎接,公交的開通大大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大家都很感動。”他說。

“居民對這條線路充滿感恩,我們就像一家人一樣。”鷺城巴士集團東渡車隊副隊長林志松是這條公交線路的司機之一。他還記得,線路剛開通時,有一位老人每天早晨6點多守在站點前給司機送早餐。如今,車隊的司機更是時常參與社區的愛心活動。

愛在腳下蔓延

攜手愛幼相伴成長 同心鋪就回家之路

藍色的海洋、活潑的鯨魚,井蓋、消防栓“穿”上了“新衣”,童趣十足。烈日下,康樂新村幼兒園的工作人員正與塘邊社區的工作人員一起,在一條嶄新的小路上繪製卡通圖案。

這條路位於塘邊社區和康樂新村幼兒園塘邊分園之間,名叫同心路,由塘邊社區出資建設。“同心”與“童心”諧音,既寓意居民同心,又有祝福小朋友們能夠擁有美好童年的寓意。

康樂新村幼兒園塘邊分園西北門一側,原先沒有規劃人行道。隨着城市的發展,後來一到上下班高峯期,常出現人車混行的情況——孩子們像“夾心餅乾”一樣,在車輛間穿梭,讓人看着膽戰心驚。

“這樣不行,太危險了,必須想個辦法。”塘邊社區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陳桂蘭多次走訪現場瞭解情況後,提出由社區出資爲幼兒園修路。

這一想法,與園方一拍即合,於是雙方攜手修路。疫情期間,園長沈玲與陳桂蘭多次在線上就設計方案進行溝通,僅用1個月時間,就將這條路修好了。

如今,原本破損的泥土路鋪上紅磚,還做了加高設計,方便行人行走的同時也美化了環境。今後,孩子們就可以走在人行道上,安心地回家。

愛在驛站湧動

“小”站實現“大”服務 溫暖外來務工人員

全市單體面積最大的“愛心屋”緊鄰鳳湖小站。它吸納殘疾人共同參與運營管理,扶持他們就業創收。

坐落於湖裏街道城中村的鳳湖小站,周邊外來務工人員聚集。湖里區想羣衆之所想,急羣衆之所急,在“小”站實現“大”服務。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個小屋融合了黨建、服務、綜合三大功能。在這裏可以開展黨建活動、提供醫療政務服務、進行圖書借閱等,大大節約了居民的生活成本。“鳳湖小站小小的,但能滿足我們的諸多需求,真暖心,孩子經常在這裏一待就是一天。”居民林女士說。

對於外來務工人員以及弱勢羣體的關愛不止於此。緊鄰着鳳湖小站,還有全市單體面積最大的“愛心屋”以及實惠的環衛公寓。“愛心屋”吸納殘疾人共同參與運營管理,扶持他們就業創收,收益所得助力殘疾人事業發展。

環衛公寓環境整潔,價格實惠,還貼心地設置了雜物間。“原來房租每個月要900多元,現在只要500元,水電費也比以前實惠了。”環衛工人左大姐滿臉笑容,對寬敞又幹淨的新家很滿意,她還準備邀請一些以前的同事來做鄰居。

愛在園區傳遞

愛心激盪文化產業 點燃公益服務熱情

“雲逛華美”直播在“湖裏特區·1980”創意產業園上演。園區用愛關懷企業,助力企業復工復產。

日前,“初心課堂”在華美創業園區隆重開講。臺上,湖里區直機關團工委副書記、湖里區影視文化產業協調小組副組長徐曉曦,正爲企業代表解讀影視扶持政策。“初心課堂”受到了企業的熱烈歡迎。

“初心課堂”旨在通過線上和線下雙平臺,不定期爲園區企業提供服務。在復工復產的道路上,它“精準滴灌”,爲園區企業紓困解難,實現園區創新創業大潮和營商環境改善的並駕齊驅。

不僅如此,不久前,一場精彩的“雲逛華美”直播在“特區·1980”創意產業園上演。鏡頭前,湖裏街道主要領導走進園區當主播,帶着觀衆一起逛園區。直播過程中,主播還熱情帶貨,邀請線上觀衆把園區創意產品、扶貧產品帶回家。據悉,這場直播共獲點贊量10.81萬,既展示園區風貌,又推動企業復商復產。

園區的關懷讓企業備感溫馨。企業也用行動回饋社會。日前,由園區影視企業廈門敦雨影業有限公司、廈門忻時代影視服務有限公司等出品的抗疫題材電影《因愛而偉大》在湖里區啓動拍攝。影片傳播抗疫戰士英雄事蹟,致敬時代英雄。

疫情期間,園區文創企業所創作的防疫宣傳漫畫,在網絡上走紅。主創團隊延談桔子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李延表示,他們希望通過漫畫的形式,再借助“夏萌貓”IP的人氣,普及防疫知識,致敬醫務人員,凝聚羣衆力量,共同抗擊疫情。

【愛心人物】

天生熱心腸

東興小區黨支部書記麻章新

居民電話打上門

他就下樓去幫忙

“老麻,有沒有空?可不可以下來幫忙?”“馬上到。”這樣的對話,時常在東榮社區裏上演。大家口中的“老麻”就是麻章新。麻章新是鄰里皆知的“熱心腸”,常常居民一個電話打上門,他就下樓幫忙。他性格坦誠直率、樂於助人,被居民親切地稱爲東榮社區的“形象大使”。

2011年,退休的麻章新跟隨女兒來廈門養老。從此,他就把這裏當成了家。維修、巡邏,只要他能做的,他都盡力幫忙。路壞了,自己修,所在東興小區的秩序,自己管。他說,這是自己的家,做點小事是應該的。

爲什麼會對社區的事務如此熱心?麻章新說,他剛來時,這裏環境髒亂差,污水橫流。年齡比他還大的黨員帶頭組成了維修隊,幫忙修路。這些黨員熱心社區各項事務,自管自治維持社區秩序。在他們的帶領下,麻章新也加入志願服務隊開始志願服務。

疫情期間,麻章新第一時間站出來,統籌制定多條小區疫情防控措施,組織由小區業主組成的30多人的疫情防控志願者服務隊。普通值班人員每天只需輪值2小時,麻章新主動站出來表示,自己每日值班4小時,“我放心不下,我得替大家守好門、看好家。”他說。

如今,志願隊伍不斷壯大,他比誰都開心。“希望這份愛心源源不斷地流傳下去,共同守護着居民的安全。”他說。

愛心大家長

塘邊社區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陳桂蘭

從每件小事做起

去守護每位居民

“看到他們生活困難,我就忍不住替他們揪心,希望能做點事幫助他們。”

在塘邊社區,陳桂蘭的名字無人不曉,是居民口中的“愛心大家長”。她擔任塘邊社區黨委書記20年,用她的話說:“自己甘當居民羣衆的勤務兵,千方百計地爲羣衆辦實事、解難題,社區的居民離不開自己,自己也離不開居民,這裏是我們共同的家。”

一次走訪時,陳桂蘭看到馬路一側放置着廢棄沙發,囑咐環衛工人將它搬走。沒想到,幾天後,沙發出現在另一條小巷裏,環衛工人正坐在沙發上休息。當下,她才明白環衛工人缺乏休息場所的難處。她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想着有一天要好好幫幫他們。

不久前,在陳桂蘭的牽頭下,社區出資建設了愛心驛站。陳桂蘭還自掏腰包買來了書架等物品。如今,愛心驛站即將投入使用,裏面有衛生間、休息臺、飲水機等,可以供周邊的環衛工人休息。 “看到大家的笑容,再怎麼付出都是值得的,這就是我當社區黨委書記的初心。”陳桂蘭說。

(文/記者 陸曉鳳 圖/記者 林銘鴻 實習生 傅斯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