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是这档节目还可以有“售后”,比如上一季《我是唱作人》结束后,有音乐人选择把节目中的歌曲重新编曲、录音,并集结成新专辑,白安的《44天》和毛不易的《小王》都是这样的作品。节目设置一定程度地弱化了这档音乐综艺的竞技性,唱作人需要处理的问题也变了,在这里,他们要面对的是如何平衡好作品的实验性和流行度。

海带君最近沉迷《我是唱作人2》。

去年《我是唱作人1》的口碑挺好,这一季取消了上下半场制度,引入淘汰赛制;保留上中下位区以及两两对战的设置,看起来火药味是更重了。但节目出来的效果出奇地Love & Peace,关键是还不无聊、挺好看。

我感觉吧,这档节目好看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别整些有的没的,都是音乐人,用实力说话。

这一季的唱作人在首发阵容选择上其实蛮有趣的。如果带着先入为主的偏见来看,很容易就会把首发的八组歌手分成“上中下位区”:

资历最老的摇滚老炮郑钧、“Keep Real”的说唱歌手GAI、唱功了得的“国风美少年”霍尊,这三人的作品风格鲜明又保持一定流行度,稳坐“乐坛鄙视链”顶端;

陈粒写得一手流畅的旋律但定位模糊、新生代的刘思鉴风格新锐但受众范围不广,身处中位区;

而流量偶像出身的张艺兴、“网络歌手”隔壁老樊、背负“转基因民谣”标签的马頔,则要待在下位区了。

其实不仅是普通观众,连音乐人本身也不可免俗地被这条“乐坛鄙视链”影响着。之前郑钧在别的节目里公开表达过对音乐榜单和流量歌手的不屑——

偏偏首发阵容就有个很想打破自己流量标签的张艺兴,一出场就被霍尊爆料他天天深夜写歌,每期作品连编曲都是自己做的。

而第一期张艺兴唱完《Joker》之后,郑钧只是波澜不惊地说一句:“舞跳得不错。”

另一个活在鄙视链底端的人就是隔壁老樊。他在抖音和网易云音乐坐拥数百万粉丝,但你也懂,说一个音乐人是“抖音歌手”真不是什么好话……他前几期的创作一直被其他音乐人批评过于套路。

节目进行到第七期,这些刻板印象已经逐步被打破。一方面是作品取代了偏见:

张艺兴参与了每首歌的词曲创作和编曲,每一期的风格都有变化。而且有一说一,经过韩国娱乐工业培训的人,舞台表现力真的挺棒。

老炮郑钧也开始感受到后生可畏,在一对一竞演中一度败给GAI和张艺兴。

另一方面,音乐人之间的碰撞也激发了他们的进步。最开始完全不被看好的隔壁老樊,后面几期终于不再拘泥于他在网络平台吃香的烟嗓和煽情旋律,大胆尝试了雷鬼、电子等新编曲;

新生代的刘思鉴在他擅长的电子氛围基础上,开始更注重歌词和旋律的创作,作品更符合中国听众习惯,进步显而易见。

于是这档节目还可以有“售后”,比如上一季《我是唱作人》结束后,有音乐人选择把节目中的歌曲重新编曲、录音,并集结成新专辑,白安的《44天》和毛不易的《小王》都是这样的作品。

有些音乐竞演节目强调“竞演”,而《我是唱作人2》强调的则是“音乐”。节目设置一定程度地弱化了这档音乐综艺的竞技性,唱作人需要处理的问题也变了,在这里,他们要面对的是如何平衡好作品的实验性和流行度。

赛制规定,每一首歌都会由101位大众评审对作品打分。这些评审既有媒体人、乐评人等业内人士,也有学生、上班族等普通乐迷,他们的选择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大众的口味;这种“就作品论作品”的评审机制,尽量摈除了流量和人气的影响。音乐作品如果想“出圈”,节目中的排名颇有参考性。

在《唱作人2》里,通俗如隔壁老樊,好几期一直待在下位区;前卫如补位歌手苏运莹,则是“一轮游”。所以太土了不行、太先锋也不行。

那几位成绩比较好的唱作人,就很懂得把握平衡:

上位区常客霍尊就非常懂得放大自己的声音优势,他的作品自带高级感,虽有时略显晦涩,但他那真假声无缝切换的魔鬼唱功,能让听众直观感受到作品的厉害之处,加分不少;

GAI除了继续巩固他身上最受欢迎的江湖气之外,还试水了抒情流行《别留》,反响同样不俗;

郑钧坚持做他最擅长的公路摇滚,这种带着浓郁90年代气息的曲风仍然有深厚的受众基础;

陈粒每一期都带来一首哀愁小调,“特立独行女文青”的形象在节目中得到强化。

《我是唱作人2》当然不是没有问题。节目里的“唱”始终大于“作”,除了加入Demo试听环节之外,观众看完这个节目,还是不知道一首流行音乐到底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但我觉得这档节目最好的一点是让观众感受到制作方对音乐的尊重,正如豆瓣条目中的一条热门短评所说:“所有的舆论、话题、标签都会随着时间消失,留下的只会是音乐、作品和舞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