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於是這檔節目還可以有“售後”,比如上一季《我是唱作人》結束後,有音樂人選擇把節目中的歌曲重新編曲、錄音,並集結成新專輯,白安的《44天》和毛不易的《小王》都是這樣的作品。節目設置一定程度地弱化了這檔音樂綜藝的競技性,唱作人需要處理的問題也變了,在這裏,他們要面對的是如何平衡好作品的實驗性和流行度。

海帶君最近沉迷《我是唱作人2》。

去年《我是唱作人1》的口碑挺好,這一季取消了上下半場制度,引入淘汰賽制;保留上中下位區以及兩兩對戰的設置,看起來火藥味是更重了。但節目出來的效果出奇地Love & Peace,關鍵是還不無聊、挺好看。

我感覺吧,這檔節目好看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別整些有的沒的,都是音樂人,用實力說話。

這一季的唱作人在首發陣容選擇上其實蠻有趣的。如果帶着先入爲主的偏見來看,很容易就會把首發的八組歌手分成“上中下位區”:

資歷最老的搖滾老炮鄭鈞、“Keep Real”的說唱歌手GAI、唱功了得的“國風美少年”霍尊,這三人的作品風格鮮明又保持一定流行度,穩坐“樂壇鄙視鏈”頂端;

陳粒寫得一手流暢的旋律但定位模糊、新生代的劉思鑑風格新銳但受衆範圍不廣,身處中位區;

而流量偶像出身的張藝興、“網絡歌手”隔壁老樊、揹負“轉基因民謠”標籤的馬頔,則要待在下位區了。

其實不僅是普通觀衆,連音樂人本身也不可免俗地被這條“樂壇鄙視鏈”影響着。之前鄭鈞在別的節目裏公開表達過對音樂榜單和流量歌手的不屑——

偏偏首發陣容就有個很想打破自己流量標籤的張藝興,一出場就被霍尊爆料他天天深夜寫歌,每期作品連編曲都是自己做的。

而第一期張藝興唱完《Joker》之後,鄭鈞只是波瀾不驚地說一句:“舞跳得不錯。”

另一個活在鄙視鏈底端的人就是隔壁老樊。他在抖音和網易雲音樂坐擁數百萬粉絲,但你也懂,說一個音樂人是“抖音歌手”真不是什麼好話……他前幾期的創作一直被其他音樂人批評過於套路。

節目進行到第七期,這些刻板印象已經逐步被打破。一方面是作品取代了偏見:

張藝興參與了每首歌的詞曲創作和編曲,每一期的風格都有變化。而且有一說一,經過韓國娛樂工業培訓的人,舞臺表現力真的挺棒。

老炮鄭鈞也開始感受到後生可畏,在一對一競演中一度敗給GAI和張藝興。

另一方面,音樂人之間的碰撞也激發了他們的進步。最開始完全不被看好的隔壁老樊,後面幾期終於不再拘泥於他在網絡平臺喫香的煙嗓和煽情旋律,大膽嘗試了雷鬼、電子等新編曲;

新生代的劉思鑑在他擅長的電子氛圍基礎上,開始更注重歌詞和旋律的創作,作品更符合中國聽衆習慣,進步顯而易見。

於是這檔節目還可以有“售後”,比如上一季《我是唱作人》結束後,有音樂人選擇把節目中的歌曲重新編曲、錄音,並集結成新專輯,白安的《44天》和毛不易的《小王》都是這樣的作品。

有些音樂競演節目強調“競演”,而《我是唱作人2》強調的則是“音樂”。節目設置一定程度地弱化了這檔音樂綜藝的競技性,唱作人需要處理的問題也變了,在這裏,他們要面對的是如何平衡好作品的實驗性和流行度。

賽制規定,每一首歌都會由101位大衆評審對作品打分。這些評審既有媒體人、樂評人等業內人士,也有學生、上班族等普通樂迷,他們的選擇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大衆的口味;這種“就作品論作品”的評審機制,儘量擯除了流量和人氣的影響。音樂作品如果想“出圈”,節目中的排名頗有參考性。

在《唱作人2》裏,通俗如隔壁老樊,好幾期一直待在下位區;前衛如補位歌手蘇運瑩,則是“一輪遊”。所以太土了不行、太先鋒也不行。

那幾位成績比較好的唱作人,就很懂得把握平衡:

上位區常客霍尊就非常懂得放大自己的聲音優勢,他的作品自帶高級感,雖有時略顯晦澀,但他那真假聲無縫切換的魔鬼唱功,能讓聽衆直觀感受到作品的厲害之處,加分不少;

GAI除了繼續鞏固他身上最受歡迎的江湖氣之外,還試水了抒情流行《別留》,反響同樣不俗;

鄭鈞堅持做他最擅長的公路搖滾,這種帶着濃郁90年代氣息的曲風仍然有深厚的受衆基礎;

陳粒每一期都帶來一首哀愁小調,“特立獨行女文青”的形象在節目中得到強化。

《我是唱作人2》當然不是沒有問題。節目裏的“唱”始終大於“作”,除了加入Demo試聽環節之外,觀衆看完這個節目,還是不知道一首流行音樂到底是如何製作出來的。

但我覺得這檔節目最好的一點是讓觀衆感受到製作方對音樂的尊重,正如豆瓣條目中的一條熱門短評所說:“所有的輿論、話題、標籤都會隨着時間消失,留下的只會是音樂、作品和舞臺。”

相關文章